2020年6月,因為一場發燒,醫生診斷他患了“血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血病。
一瞬間,他的世界崩塌了。
醫生通知他的媽媽,最好的治療方案是骨髓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
面對唯一的救命稻草,媽媽卻猶猶豫豫,拒絕去做骨髓配型。
醫生很疑惑,作為一位母親,為何會狠心掐斷孩子的一絲生路?
而他的内心,更是悲痛和不解交織反複:
“為什麼?媽媽為什麼不救我?我才27歲,難道真的就此終結一生嗎?”
(本文主人公郭學城)
就在衆人心中無解時,深愛兒子的媽媽,鼓起勇氣吐露出一個埋藏在心底27年的秘密。
當媽媽如釋重負地說完這個秘密,身患血癌的他,一夜之間多出來一對生身父母。
這中間到底有什麼隐情?
事情要從27年前說起。
1993年,在陝西鹹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一對夫妻正為一個即将出生的孩子愁容滿面。
妻子肚子裡懷的,是家裡的第三個孩子。
在這個孩子的前面,他們已經生了兩個兒子。
得知懷孕後,他們本來計劃打掉。
但家裡實在太窮,等攢夠了打胎錢,已經來不及了。
醫生告訴這對夫妻,如果引産,會對母體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造成一屍兩命。
條件不允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媽媽已經明顯感覺到孩子的胎動。
每胎動一次,媽媽的心就顫動一次,她實在做不出親手扼殺自己孩子的事。
但僅靠幾畝薄田養活一家4口,已屬不易。
如今再添一張嗷嗷待哺的嘴,不愁是假的。
到底生還是不生?
生,拿什麼來養活?不生,那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最後,妻子決定将孩子生下來。
就算自己沒有能力養,也可以找一戶好人家收養。
1993年6月,孩子出生了,是個兒子,洪亮的哭聲在淩晨的村落裡格外刺耳。
面對這個新生命,悲喜交加的夫妻倆,似乎更多的是無奈。
孩子的爸爸一咬牙,還是狠心決定将孩子送人。
在親戚的張羅下,他們聯系到山東德州的郭長江夫婦。
郭長江的妻子一直懷不上孩子,多年求醫問藥,沒有任何結果,心灰意冷的夫妻倆隻能斷了自己生孩子的念頭。
但他們又不想在婚姻裡留下沒有孩子的遺憾,于是,兩口子商量好收養一個。
或許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夫妻倆無意中得知,遠在千裡之外的陝西鹹陽,有一個剛出生的男孩正在找人家。
當天,兩人就收拾了簡單的行李,連夜坐火車去了陝西。
雖然走得着急,但夫妻倆還是用心準備了大包小包的嬰兒用品。
90年代的交通設施不像如今這樣發達。
等夫妻倆換乘了各種交通工具,風塵仆仆地來到一處農村的土屋前時,已經是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了。
屋門口,兩個穿着破爛的孩子正在嬉鬧,屋内家徒四壁,連個落座的地方都沒有。
雖然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但他們從未想到,這個家竟然這麼窮。
夫妻倆也明白了,這家人為什麼要把孩子送養。
郭長江夫妻接過睡夢中的男嬰,看着那小模小樣的面孔,瞬間就喜歡上了。
這對夫妻,雖然穿着普通,但對孩子喜愛的眼神,手提包裡準備的嬰兒用品,深深地打動了孩子的親生父母。
郭長江向孩子的生父坦言,自家的日子雖不富裕,但一定會将孩子視若己出,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将他撫養成人。
孩子的生母早已泣不成聲,貧苦的生活讓她選擇割舍親生骨肉,這本就是抹不掉的愧疚。
然而,眼前這對夫妻的肺腑之言,多多少少也算是給了她安慰。
她執拗地拉過丈夫,一定要給這對夫妻磕三個響頭。
她唯有以此感謝他們對孩子的接納,感謝他們日後對孩子的養育。
即便郭長江夫婦百般拒絕,還是沒攔住孩子的親生父母。
那對跪在地上的農民夫妻,用三個響頭給親生兒子做了無奈的告别。
(童年郭學城)
安排好一切後,郭長江夫婦決定當天就回山東。
在漫長的回家路上,他們内心有說不出的激動和忐忑。
初為人父人母,他們一路上都在商量給兒子取名的事。
就這樣,剛出生3天的孩子換了出生地,換了父母。
他成了山東德州夏津縣郭長江夫婦的兒子,取名:郭學城。
新的三口之家,誕生了。
在養父母的精心照顧下,郭學城得到了健全的父母之愛和家庭的溫暖。
别的孩子有的,養父母從不讓他眼饞;
他想要什麼玩具,養父母也會毫不猶豫地滿足。
他們用自己的辛苦,為兒子熬制出甜蜜的生活。
一眨眼,當初那個臉隻有巴掌大的嬰兒,變成了人小鬼大的聰明男孩。
小小的郭學城以為,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着自己,一家三口會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可8歲那年,養父母因為性格不合離婚。
從此,郭學城便和養母二人相依為命。
雖然離開原來的家,但養父卻從未缺席對郭學城的陪伴。
不僅如此,郭長江還擔心自己與妻子離婚,會讓兒子産生抵觸心理,于是經常去學校看他。
每一次,他都會給兒子買許多好吃的,該給的零花錢也不曾少過一分。
周末,他還專門去接兒子,一起享受父子二人的快樂時光。
而養母害怕再婚引起兒子的抗拒,所以一直單身,她決定一個人将兒子撫養成人。
離異的養父母異口同聲地對兒子說:
“雖然爸爸媽媽分開了,但我們永遠是最愛你的人,也是你唯一的親人。”
因為爸爸媽媽一如既往的愛,郭學城并沒有受到父母離異的任何影響。
(郭學城和養母)
眨眼的功夫,郭學城年滿18歲,長成了一個英俊帥小夥。
2012年,郭學城做出人生中的第一個決定:“爸、媽,我計劃參軍入伍!”
養父母聽到兒子的決定後,并沒有阻攔他,反而全力支持和鼓勵。
因為郭學城一直非常喜歡運動,練就了一副強健的體魄。
所以,他很順利地通過了參軍體檢,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在新兵連裡,性格開朗的郭學城很快和戰友們打成一片,成了連隊裡的開心果。
不僅如此,他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還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吉他。
訓練結束後,他自告奮勇地為大家表演節目,給戰友們的軍營生活帶去不少樂趣。
雖然平常訓練很艱苦,可不管有多苦,多難,郭學城總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
戰友們遇到困難和阻礙,他總會熱情地伸手幫扶。
戰友們都對這個不驕不躁的山東小夥評價頗高。
在軍營度過了充實有意義的一年,郭學城整個人越發地幹練。
(郭學城繼父姜善增)
他一周給養父母打一次電話,彙報最近在軍營的生活情況。
那天,如同往常一樣,他撥通了媽媽的電話。
媽媽的情緒似乎和以往不太一樣,他問:“媽,最近是不是累了?”
再三猶豫後,媽媽開口了:“城城,媽媽準備給你找個後爸,你看能行不?”
郭學城先是愣住了,但他卻為母親的決定感到開心:“真的嗎?太好了,媽媽你終于想通了!”
其實,父母離異後,看着媽媽一個人含辛茹苦地養育自己,郭學城的内心一直自責和不安。
要不是因為自己,媽媽又何苦受那麼多委屈。
以前,他常常勸說媽媽,希望她能夠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可媽媽總說:“等你以後結婚了,媽媽再考慮自己的事。”
沒曾想,媽媽卻在自己入伍期間,遇上心愛之人,主動提出了此事。
電話裡,郭學城興緻勃勃地詢問媽媽和未來繼父發展到了哪一步。
甚至還古靈精怪地調侃媽媽:“等我回去喝您二老的喜酒,記得給我發喜糖呀!”
媽媽在電話那頭故作威嚴地斥責:“沒大沒小的東西!在部隊好好照顧自己……”
畢竟是和兒子談論自己的感情,媽媽不免有些難為情。
在确定了媽媽的真實想法後,郭學城欣喜地幾個晚上都沒睡好。
他心裡的包袱終于放下了,他希望媽媽能幸福地度過餘生。
兩年軍營生活的曆練,讓郭學城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他如期退伍,回到山東德州老家。
到家的第一時間,他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繼父,想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能讓媽媽暗許芳心。
郭學城老練成熟的樣子,像極了要嫁閨女的老父親。
而飯桌對面,中年男人姜善增正拘謹不安地搓着雙手,面露尴尬。
看着男人緊張的樣子,郭學城将兩人面前的酒杯倒滿,擲地有聲地說:
“爸,這第一杯酒我敬您,我媽以後就拜托您啦!”
“媽,這第二杯酒,我敬您,這些年您辛苦啦!”
“爸、媽,這第三杯酒,我敬您二老,願你們白頭偕老!”
(病床上的郭學城)
性格忠厚的姜善增,被郭學城這聲毫不猶豫的“爸”叫得動容,不知不覺眼眶泛紅。
在這一聲“爸”中,一家人沒有了剛開始的拘謹,反而像是多年未見的親人。
媽媽看着眼前的場景,一種久違的幸福感溢滿内心,她笑了,也哭了……
對郭學城來說,媽媽能重拾幸福,他無疑是最開心的那個人。
在養父的建議下,郭學城決定在老家安頓下來,找一份工作兢兢業業地奮鬥。
每天陪在父母身邊,一家人平平淡淡、踏踏實實地生活,其實也挺好。
閑暇時間,還能跟自己的“生父”唠嗑。
但在老家工作了幾年後,郭學城越發感到,在這個小縣城難以大展拳腳。
他反複問自己:“拿什麼養活漸老的父母,拿什麼娶妻生子?”
一時間,郭學城陷入兩難。
恰巧這時,一位關系要好的戰友找到他,邀請他一起創業。
郭學城也覺得,趁自己還年輕,可以出去闖蕩一番。
多次思量之後,他将人生中的第二個決定告訴了兩位爸爸和媽媽。
盡管父母内心多有不舍,但他們明白,年輕的兒子不應該把自己的一生都搭在這座小縣城裡。
姜善增半是鼓勵半是幽默地對兒子說:“做不出成績,别說是我兒子啊!”
(郭學城養父郭長江)
2019年,26歲的郭學城得到父母的支持後,滿腔熱血地與戰友一同南下,到浙江嘉興創業。
創業初期,郭學城和戰友常常忙得不知白天黑夜。
為了做成項目,他們将嘉興的商務樓走了一遍又一遍,甚至連吃口飯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累了,就睡公司,餓得實在不行了,草草吃份盒飯就對付過去了。
為此,郭學城還和戰友自嘲一番:“天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結果還沒錢。”
要不是有兩年的軍營磨砺,他們可能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2020年6月,就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時,身體一向強壯的郭學城生病了。
當時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他以為自己被傳染上了。
但做了檢查,排除這個可能後,他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戰友和他都以為隻是普通的小感冒,打幾天吊針就好了。
可每次燒退了兩三天,又會繼續發燒。
一個月下來,反反複複燒了五六次,牙龈開始頻繁出血,身上還出現密密麻麻的血點。
戰友意識到,情況似乎和正常的小感冒不同,便陪他到嘉興市第二人民醫院做檢查。
結果顯示,郭學城的血象不是很好。
醫生初步懷疑是血液病,讓他做好心理準備,做進一步檢查。
郭學城蜷曲着身體躺在病床上,醫生手裡的穿刺針穿過皮膚,刺入骨膜,緩緩地鑽刺着骨質。
他清楚地感受到穿刺針在骨頭裡肆意妄為,他突然覺得,生命如此脆弱。
兩天後,戰友拿到了穿刺報告,卻遲遲不敢走進病房。
這一刻,他覺得自己像個劊子手。
但最終,戰友還是決定将檢查結果告訴郭學城。
此時的郭學城,眼神死死地瞪着戰友,滿臉寫滿疑問:“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
“兄弟,沒事,醫生說咱們發現的早,治愈的幾率很大……”
戰友安慰着,但明顯地,掩飾不住悲痛和無奈。
是不是弄錯了?
郭學城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一句話也不說。
病房裡安靜的隻能聽到呼吸聲,戰友默默地陪在一旁。
想了很久之後,郭學城決定瞞着父母,獨自承受病痛。
而戰友也思慮了很久,最終偷偷地将郭學城的病情通知了他的養母。
(郭學城的醫院診斷證明)
養父母和繼父在得知兒子的病情後,連夜趕到嘉興。
看到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的兒子,幾位大人不禁落淚。
他們不明白,為何命運如此苛待自己的孩子,27歲的兒子,未來該何去何從。
醫生告訴他們,要治愈也是有希望的。
那就是造血幹細胞移植,而且直系親屬的匹配率極高,希望他們能盡快做骨髓配型。
醫生的話一時間讓養母犯了難,最終她拒絕配合,養母異常的舉動讓醫生費解。
而此時,一向性格外向的郭學城,開始拒絕治療。
他不願意和人交流,電話響了不接,信息收到不回,甚至對所有人都愛答不理。
夜裡,當所有人都入睡了,他偷偷地躲在被子裡小聲地抽泣。
白天不敢暴露的情緒,他都在夜裡偷偷釋放。
養母将兒子遭受的一切都看在眼裡,如果可以,她甯可替兒子承受一切病痛折磨。
但對于兒子是抱養的這個事實,她一時真的不想吐出口。
她害怕兒子身體上的病還無解決之法,再說出這件事,那他得承受多大的心理重壓啊。
但看着醫生和兒子對自己懷疑不解的目光,萬般無奈之下,她還是決定說出埋藏在内心27年的秘密。
“城城,媽媽有一個秘密要告訴你。但你要相信,媽媽和爸爸一直都是愛你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你不是媽媽和爸爸親生的,你是我們27年前抱養來的……”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郭學城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
他不敢相信,這個為自己付出了27年無私母愛的女人,這個為了自己甯可舍棄人生幸福的女人,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而那個即使離婚了,還不舍自己,想方設法哄自己高興,抽空就來陪伴自己的男人,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身體又被病魔緊緊拖住,這世界到底怎麼了?人生還有什麼比現在更糟?
他真的想自暴自棄,就讓一切這麼混亂無序下去……
養母卻不允許兒子沮喪,她對郭學城說:“不管怎樣,你永遠都是我的兒子,這是誰都改變不了的事實!”
回想起過往的點點滴滴,郭學城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這個女人一直把自己當成親生兒子對待,為何自己非要糾結于對方是不是親生母親呢?
難道她那麼多年的付出,都換不來自己内心的承認嗎?
他對媽媽說:“不管我是誰生的,你永遠是我親媽!”
(郭學城養母張女士)
為了能讓兒子得到及時的治療,郭長江回到了當年抱養郭學城的地方。
他馬不停蹄地四處打聽兒子的親生父母,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他找到了兒子的救命稻草。
當郭學城的親生父母得知兒子的病情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相認。
他們想盡一切努力彌補這27年來對兒子的虧欠。
在郭學城二哥的陪伴下,他們用最快的速度趕往嘉興醫院。
到了醫院的第一時間,郭學城的二哥就去做了骨髓配型。
幸運的是,二哥和郭學城的骨髓配型成功了。
二哥說:“這是我為你做的第一件事,我相信我能救你,我們一起努力!”
這個結果,讓郭學城和家人看到了希望,所有人都在鼓勵他,給他力量。
最讓他動容的是,本以為親生父母當初選擇遺棄他,皆因不愛。
可當親生母親那雙滿是老繭的雙手輕輕握住自己的手時,郭學城的内心被觸動了。
那常年被風吹日曬的臉頰頗顯老态,淚水劃過眼角的皺紋,顯得越加蒼老。
尤其看到兒子遭受的病痛之後,親生母親跪地不起。
她撕心裂肺地哭泣着,請求兒子的原諒,病房裡所有的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而生母身旁的男人,自己的親生父親,泛紅着雙眼,雙手來回地搓着,緊閉雙唇掩飾着心疼。
他略顯不安地低沉着嗓子說:
“孩子,别擔心,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想辦法把你治好!”
(郭學城生父)
一時間,郭學城淚流不止,心裡的怨氣全都煙消雲散了。
在自己最危難的時候,他們來了。
這足以證明,他們并不是那種狠心抛棄孩子的父母。
為了讓兒子得到更專業的治療,也方便照顧兒子,父母們商量後決定,将兒子轉到山東齊魯醫院。
接受幾次化療後,郭學城開始過敏、脫發、嘔吐、暴瘦……
種種負面反應,使得郭學城整個人看起來越加憔悴,身心備受煎熬。
以前的他,帥氣、陽光,愛笑、愛鬧,不論穿軍裝還是便裝,都是周圍人眼裡的大帥哥。
但“病來如山倒”,他不僅瘦成了柴禾棍兒,還必須每天不間斷地接受複雜的藥物治療。
所有看過他照片的人,無不心疼,更别提一直陪伴在身邊的父母們。
好在因為一直以來的積極配合,他的病情還算較為穩定。
(郭學城在醫院接受治療)
2021年的1月7日,患病7個月的郭學城剛剛出院,就暈倒在大明湖附近的街頭。
那是個寒冷刺骨的冬日,氣溫已是零下十幾度。
看着他倒地的好心人張廣和趕緊脫下自己的外套,披在了郭學城的身上。
然後撥打120,并跟随救護車一起,将郭學城送到了最近的濟南市第一人民醫院。
在救護車上,護士發現了郭學城的醫院診斷證明,大家才得知他是一名白血病患者。
因為當時親人都不在場,張廣和主動為他辦理了住院手續,墊付了3000塊錢的醫藥費。
而這些錢,是張廣和帶妻子出來逛街,準備給家人添置新衣的。
被救後,郭學城感激地說:
“被幫助真的很幸福,這個世界讓我感動。
我一定努力戰勝病魔,用最好的樣子擁抱未來。”
(郭學城)
而父母們為了給兒子治病,3個家庭的積蓄也花光了。
生父生母拿出了壓箱底的10萬塊養老錢,養父開始打工賺錢,養母和繼父主要負責照顧兒子。
但即使拿出了所有的存款,借遍了周圍的親戚朋友,面對高額的治療費,也僅僅是杯水車薪。
為了不耽擱兒子的治療,生父把打工抵債的5000斤紅棗運到了山東。
除掉每個人正常的工作賺錢,3位父親不論誰有空閑,都會推着三輪車去街頭賣棗。
原本隻有一面之交,甚至素不相識的三個男人,卻因為擁有同一個兒子,一起努力着。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讓兒子好好地活着。
山東德州的一家建築公司看到了幾位父親“賣棗救子”的報道後,用30000塊錢買走了所有剩下的大棗,同時捐贈10萬元善款。
昔日的戰友和身邊的朋友們在得知郭學城的情況後,紛紛向他伸出援手。
出于自尊,一向要強的郭學城不知該如何接受那一筆筆愛心款。
朋友對他說:
“你現在正是需要幫助的時候,等你康複了,有能力了,你也可以去幫助其他人,你會感受到一種幸福感。”
在朋友的寬慰下,郭學城坦然接受了這一份份恩情。
在各方努力下,總算勉強湊齊30萬元。
但醫生告訴他們,在骨髓移植前還需要做幾輪化療。
除去現有的費用,最後的骨髓移植還要再準備30萬元。
看着幾位日漸年邁的父母,為了自己不辭艱辛地奔波。
郭學城難受地說,自己很對不起他們,本該在他們享福的年紀,卻成為他們的累贅。
(郭學城生病前後)
郭學城是不幸的,在青春激揚的年紀,卻被病魔纏身。
但他又是幸運的,生父生母、養父養母,甚至繼父,都把他當成寶貝一樣地呵護着。
他們用最真摯的愛,诠釋“家人”的意義,無論疾病還是貧窮,彼此永遠相攜相扶。
2021年10月3日,他哭着對生父說出了一句話:
“我想活下去!”
這是自患病以來,郭學城第一次說出自己對生的渴望。
為了能早日走出疾病的陰霾,現在,郭學城一邊積極配合治療,一邊彈着吉他訴說對未來的向往。
他每天都會在朋友圈發動态,鼓勵自己,也感恩世界。
如今,他已29歲,是大展拳腳,能做父母靠山的年紀;
但是,他才29歲,還是父母眼裡調皮的孩子。
他說:“以後的路也許會很難,但我不會放棄。”
關于未來,他想用健康回饋愛他的每一位父母。
真心地祝福郭學城早日康複,就像他想象中的樣子:
“夏天來了,我康複了。”
其實,隻要愛一直在,一年四季都可以是夏天,不是嗎?
作者:朱小鹿&廿一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後,也是武漢大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
主業一門心思搞科研,副業用零碎時間寫稿。
用動人的筆觸,寫走心的真實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