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茼蒿、藜蒿、蘆蒿、蘆筍大讨論之後,今天工作室的小夥伴,又為一樣食材的名字吵了起來。
你們那邊,把這個叫什麼?
湖北小姐姐說,害,這不是地瓜嗎?
東北小哥說,瞎說,地瓜是紅薯!這玩意兒嘛...我們家沒咋吃過,我也不知道叫啥。
福建朋友說她們家那邊叫番葛,跟番薯一樣都是從外國傳入的。
湖南廣西的小夥伴達成一緻,這是涼薯!
廣州這邊叫它沙葛,但在我們潮汕地區,這玩意叫"laba",到了汕尾,它又叫刈薯。
其實它的學名叫豆薯,原産于中美洲,和紅薯差不多,都是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
這玩意名字雖然多,但吃法上,大家倒是挺一緻的,可以當水果生吃,也可以入菜。
沙葛的皮不用削,沿着藤蔓順着紋理往下一撕,潔白光亮的沙葛肉就露出來。
切片後空口吃,脆而多汁,吃起來簌簌有聲。
不過它本身倒不是特别甜,隻有澱粉微微的回甘,吃不慣的人,還會覺得裡頭有一股土腥氣。
蔡瀾先生倒是介紹過一種生吃沙葛的妙方,切成薄片後塗上蝦頭膏,添上一層鹹香,也可以蓋過土腥氣,拿它當餐前小菜或下酒菜都可以。
另一種辟除腥氣的好辦法,就是煮熟了吃。
最家常的吃法,莫過于沙葛炒肉。
急火猛攻,沙葛染上镬氣,再借了肉味,香味變得讓人迷醉。
而且它還保持着原本的脆爽,咀嚼之下,汁水接連迸發。
拿來煲湯,算是兩廣地區的特色,沙葛切大塊和豬骨、赤小豆、眉豆一起煲,就是一味清熱祛濕的絕佳湯水。
在廣西朋友的激情安利下,我還學來了一個沙葛蒸餃的方子。
沙葛刨成絲,搭配同樣脆甜的沙窩蘿蔔,再加些許胡蘿蔔絲點亮色彩。
這三樣都是甜味比較明顯的根莖蔬菜,無需繁複的調味,拿鹽糖奠定底味,再加點蚝油提鮮就非常水靈好吃了。
當地的版本,還要往餡料裡添肉的。
但正值春天,更想吃些清爽開胃的,所以我今天做的,是素餡餃。
你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調整。
餃子皮也從紮實的面皮換成了澄粉皮,它蒸熟後是柔軟半透明的,輕盈的餃子皮搭配清爽的餃子餡,兩者也更加契合。
澄粉在過往的菜譜裡也有出現過,其實它就是一種無筋的面粉,像茶樓裡的蝦餃皮,就是用它做的。
我額外加了些木薯澱粉,口感會更加Q彈。
像這種延展性好,又沒有筋性的粉團,正好适用茶點裡的“拍皮”技巧。
家裡沒有擀面杖的朋友,也不用特意去買,隻需用家裡的傳統中式菜刀一壓一轉,就能壓好一張厚薄均勻的餃子皮啦。
具體的操作手法,在步驟裡有展示,快拉下去看吧~
- 沙葛蒸餃 -
[ 食材 ]
澄粉150g 木薯粉120g 豬油15g 沸水250g 沙葛1個 胡蘿蔔半根 沙窩蘿蔔半根 耗油1大勺 鹽1小勺 糖1小勺
此配方為2人份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譜 ]
1.澄粉、木薯粉、鹽混合均勻
2.邊攪拌邊倒入250g沸水,待粉團不燙手後轉移到案闆上揉成團
3.成團後加入豬油揉至光滑
4.粉團分成小劑子,用擀面杖擀開
家裡沒有擀面杖的朋友,也可以借助菜刀拍皮:
幹淨的抹布上抹上少許食用油,菜刀輕拍均勻抹上油
粉團摁扁,用菜刀前部旋轉輕輕壓開
5.沙葛、胡蘿蔔、沙窩蘿蔔擦成絲
6.加入1小勺鹽腌制出水,擠幹備用
7.鍋中放1大勺食用油放入蔬菜絲炒熟,放入耗油、糖翻炒均勻
8.放入餡料包緊
9.水開放入蒸鍋蒸5分鐘
出鍋前在餃子表面刷上熟油防止表皮變幹
平時炒菜用的食用油,加熱後再晾涼,就是熟油了
蒸好的餃子,像水晶般晶瑩透亮,竟美得有點不忍下筷。
那紅的綠的白的蔬菜絲在水晶皮下半透露出來,又有種欲語還休的味道。
小小一枚餃子,竟如此風情萬種。
輕輕提溜起一隻,又覺小巧可愛。一咬一扯,皮是軟韌有勁的,還散發着一股若有似無的米香。
但很快,就被清甜的沙葛絲搶去了風頭,甜甜水水的,頓時口舌生津。
一筷子接一筷子,不知不覺便吃下一整籠。
但也不膈胃,這樣輕巧的一頓吃完,身體也不會有負擔。
這一番讨論下來,我發現認知的碰撞,還真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别說美食界有南北、甜鹹之争,光是同一種食材,在各地都會有不同的名字,進而衍生出各自的吃法。
所以,還是汪曾祺先生那句話,口味要寬一些,眼界和心态,也要寬一些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