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啦一聲,出溜一下,
青煙和香氣一同漾起。
這場景感滿滿的美食,
就是滿族人最愛的美食——鍋出溜。
1
鍋出溜是東北人熟悉的美食。更準确一點來說,是滿族人最喜歡的美食。
6月,正是東北最好的季節。
中原的麥子都收了,酷暑也即将來臨。而在涼爽的遼源,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才剛剛盛開。
這座東北的小城,康熙時皇家打獵的“盛京圍場”,到今天人口也不過一百多萬。
卻是中國著名的剪紙之鄉、二人轉之鄉,以及中國棉襪的故鄉。據說中國人穿的棉襪裡,十雙就有八雙來自這裡。
2
我們這一次來東北,是跟着姐弟倆土豆粉的朋友們考察老母雞的。
第二天,開着車看完當地最大的金翼蛋業現代化的養殖基地和屠宰廠,已經是中午。
當地的朋友們帶我們來到一家笨雞館。館子跟周圍的大多數房子一樣,都是紅磚牆面紅磚瓦,也都不高。
當地人說,這裡的冬天極冷,大白毛風刮過來的時候,低低的房子,保暖性要比高房子好許多。
房子的裡面,有炕也有圓桌。進門脫鞋上炕,吃飯唠嗑,這感覺讓同行的小夥伴們很是驚奇。一個個盤腿上炕,擺着架勢低頭看書,那場面,喜感十足。
正在鬧騰的時候,主人端着熱騰騰的飯菜上來了。
松木柴火炖的小雞蘑菇,酥脆的炸小河蝦,炸蠶蛹,山蕨菜炒肉,蘿蔔大蔥卷面醬,還有用曬幹的土豆幹、黃瓜幹和豆角幹做成的炒三幹……都是當地的特色。
▲ 小雞炖蘑菇
▲ 炸小河蝦
▲ 炸蠶蛹
▲ 山蕨菜炒肉
▲ 蘿蔔大蔥卷面醬
▲ 炒三幹
菜吃到一半,漂亮的女主人端上來兩盤面食。
那面食整齊地疊放在一起,金黃雪白的牛舌樣,仔細看看,上面還有一個個鼓起來的小氣泡。
主人說,這就是鍋出溜,“俺們這嘎達天天都要吃的主食。”
撕了半張細品,綿、軟,帶着雜糧的清香,有點像我們老家的煎餅,卻多了點略微發酵的甜味。有點軟韌,也不油膩,再卷上一點水蘿蔔大蔥,嗯,好吃!
風卷殘雲之間,幾個人把兩盤鍋出溜報銷了。
3
金翼蛋業的劉總,是此行的東道主。面色黑黑的他,愛笑,沒有東北男人的高腔亮嗓,卻也不緊不慢,很是健談。
說起這個鍋出溜,他和旁邊負責工會的王大姐,算是打開了話匣子。
東北的這個鍋出溜,實實在在是從鍋邊“出溜”出來的。
各種雜糧,玉米也好,大米、小米也中,在石磨上磨成水面。
“然後盛在大鐵盆裡,加上白砂糖,不停地攪啊攪,最後攪到成了特别稀的糊糊,就可以做出溜嘞!”
這邊土竈台下的柴火已經燒的很旺了,大鐵鍋冒起清藍的煙氣。
家裡的主婦拿起幹淨的高粱炊帚在鍋邊刷上黃瑩瑩的豆油,然後用鐵勺子舀起豆面糊糊順着鍋沿往下倒。隻聽得“刺啦”一聲,玉米面的清香、小米面的微甜就跟這聲音和青煙一同迸發出來了。
稀糊糊沒等到鍋底,已經受熱起泡,凝成一張淺黃米白的軟軟的薄餅。女主人熟練地鏟餅出鍋,又開始了下一次的出溜。
這樣的鍋出溜,一面焦黃,一面雪白,現烙現吃,又綿軟又香甜。
“以前我們這嘎達,做鍋出溜的時候,下面往往還炖着大鍋菜。等鍋出溜做好了,炖菜也做好了,”一口鍋出溜,一口大炖菜,那才叫美氣嘞!”
4
踮起一張牛舌樣的鍋出溜,仔細咂摸那香甜的米香豆香,不知怎地就想起了老家的煎餅與四川的米糕。
無論米也好,面也好,其實從加工工藝上來說,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壤山河,美食悠遠。每一個地方人的生活,就濃縮在這些獨特的吃食裡。
它們粗糙簡單,卻滋潤着這個地方一代代人的日子,香甜有味,耐咂摸。
文 | 素素 編 | 阿甯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好食記為頭條号簽約作者,發布内容均屬原創,版權屬于河南觀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