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病人常合并有嘔吐、反流症狀,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患者脾胃虧虛,中焦的氣機升降失常,本應和降的胃氣反而上逆,故而會有疼痛、反流和嘔吐的症狀。
旋覆代赭湯是我調治此類胃炎常用的一個方子,其出自中醫經典《傷寒論》,功善化痰下氣、和降胃氣,是中醫調和脾胃的代表方劑之一。
一道經典名方,廣為古今醫家所用
旋覆代赭湯原方由旋覆花、人參、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制半夏和大棗組成。其中,代赭石、半夏、旋覆花、生姜四味藥能夠降逆止嘔,而大棗、甘草、人參則可以扶脾益胃,諸藥合用,對合并反流和嘔吐症狀的慢性胃炎效力尤佳。
現代醫家更常用旋覆代赭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并通過藥理學研究證實,該方可改善食管組織的炎症反應和舒縮功能,還有食管黏膜的損傷及病理形态。
此外,旋覆代赭湯出色的鎮吐效果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例如幫助癌症患者對抗化療藥物所帶來的嘔吐。更有醫家将該方直接應用于食管癌的治療,結果顯示其能明顯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和存活時間。
當然,以上的應用手段都是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醫家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在旋覆代赭湯的原方基礎上加減化裁,從而達到最佳的調治效果,這方面不能一概而論。
辨證論治,古方有效率可超過九成其實就中醫的角度來看,反流性食管炎的形成大多與脾胃虛弱有關,脾虛而緻胃失和降、濁氣上逆,因而出現胃脹、疼痛、反酸、惡心、嘔吐等症狀。而旋覆代赭湯的主要效力就在于和胃降逆、化痰消痞,可以說正對反流性食管炎的緻病根源所在。
有學者曾專門對此做過研究,将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機分為兩組,一組使用被譽為“抑酸神藥”的奧美拉唑,另一組則使用以旋覆代赭湯為基礎方進行加減的中藥治療。兩組患者都服藥一個月,結果顯示西藥組的總有效率為75%,而中藥組則高達92.5%。
在中藥組的40例患者中,15例患者完全治愈,22例患者的反酸、燒心、嗳氣和胸骨後灼熱疼痛症狀都大幅減輕,隻有3例患者的治療效果未達到預期目标。當然,這位醫家在治療時并未完全按照旋覆代赭湯原方用藥。
而是根據患者症狀,加減化裁後以旋複花、代赭石、柴胡、枳殼、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黃連、吳茱萸、連翹、蒲公英這十三味藥材成方。其意義是兼顧疏肝理氣和清熱瀉火,來達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醫辨證論治,同一道經方,也會根據病情而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為的是讓方藥在患者體内發揮更佳的效果。所以,建議有類似症狀的患者,最好是面診專業的中醫醫師,通過辨證方法合理施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