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隻叫人生死相許。”金庸大師筆下的赤練仙子李莫愁絕對是因愛生恨為愛癡狂的典型,為愛而活,含恨焚于烈火而死,這種情感是如此濃烈到讓人心悸。在深入讨論“因愛生恨“之前,我們不妨先思考一下,愛與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圖自pexels
1.愛與恨的本質喜歡或欣賞一個人并不能代表你愛他;而讨厭或嫌棄一個人也不能意味着恨他。愛與恨并非是每天都會出現的情緒。在心理學上,學者将愛與恨都定義為一種“動機”。。
愛:是一種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夠保持或增長的動機
恨:則是一種希望他人的福祉能夠降低或者被摧毀的動機。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如果你喜歡一朵花,你會摘下它;如果你愛一朵花,就會為它澆水”。
不過需要知道的是,愛與恨的動機具有主觀性,并不必然會導緻行動 。
和喜歡、讨厭不同,動機則更持久且穩定。喜歡、讨厭的情感常是被對方的某個特征即刻觸發,相較更為短暫和波動。但如果對方給我們帶來的感受足夠強烈或持久,就可能讓我們對對方産生“動機”。
但愛與恨仍有不同。我們也許會因對方具有的優秀特質而産生愛,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方和我們的關系,比如對方讓我們感覺良好而産生愛。
不過,我們不會僅因對方的特質就産生“恨”的動機。我們隻有在“主觀認為他傷害了我”之後,才會将他視作一個自己的威脅物而希望他變弱或者消失。
圖自pexels
2.愛情中,我越愛你,為什麼我也越恨你?研究者指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下,具有兩極性的特點 。即“心理擺”效應。也就是說,人們的感情很容易向相反的狀态轉化。就如鐘擺被高高拎起然後蕩下去一樣,感情的力量越大,這個反向轉化的程度就越大。
因為心理擺效應,對于那麼曾經深深愛過的人,我們會更容易産生“恨”。特别尤其是當他給我們帶來了直接的傷害和痛苦。在愛情中,這些傷害的常見情況可能包括:
“單方被動的失去”、
“不平等的付出-收獲”、
“對方允許關系中存在愛慕自己的第三者”等等。
在愛情中,我們一般都會完全敞開自己,暴露出自己的種種脆弱。而這同時也給予了對方能夠傷害自己的可能性,在缺乏尊重和平等的關系中,一方往往抓住這一點,從而實施故意的利用、操縱、欺騙和剝削。
這種傷害帶來的不僅有痛苦,還有自我羞恥感。比如自責于自己的“輕信”,或感到自己很愚蠢。在被傷害後,一方可能會對開始敞開脆弱性的行為和決定感到羞恥。而心理學家們認為,羞恥感,本身就是指向毀滅的、是一切暴力最本質的起因 。
圖自pexels
3.“恨“于我們的意義也有好處嗎?a.當我和你分開了,恨是我和你保持聯結的一種方式
很多人說“當你還恨的時候,你還沒有放下這段感情”——這也許是真的。在“愛”不再可得的時候,“恨”是唯一一種能夠和愛人保持緊密的情感聯結的途徑,,是正面緊密聯結不可得時一種折中和妥協。
b.自我保護
對一個人想愛而不能愛,這種情況會導緻強烈的情緒失調。為了調和這樣的情緒失調,我們往往會否認自己愛着對方,選擇一個恨的立場。這種反向作用的心理抵禦機制,将人們不能接受的事實壓抑到潛意識裡去——不用意識到它們,從而減少自己的痛苦感。
c. 力量重建
在被傷害的時候,恨反而會讓人們感到自己有力量,因為這是一種抗争的反應。恨把被動的、由外而内的“對自己的無望、無力和恥辱感”轉化為一種主動的、由内而外的對他人的攻擊和對抗。
d. 對公平感的追求
“希望對方的福祉減少或者摧毀”的願望,其實也是希望自己受過的痛苦,能夠被對方經曆和承受。這是一種對于公平感的向往。比如說,很多年前風靡一時的巫毒娃娃和最近的“天道好輪回”,都反映了人們對于這種公平感的追求。
以上。
1.你有沒有因愛生恨的經驗? 單選
0人 0%
有
0人 0%
沒有
2.“因愛生恨”會讓人更快還是更難走出一段不愉快的感情? 單選
0人 0%
更快走出來
0人 0%
更難走出來
更多有趣又有幹貨的心理學,歡迎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号、悟空問答最佳幹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