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白沙
莊周夢蝶
莊子,名周,生活在東周戰國中期,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又一靈魂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讓深奧玄微的大道變得簡單淺顯,為修道之人指明了修煉的的方法和途徑,将無法用文字描述的大道,以故事的形式告訴世人。莊子的成就,也使他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道家之祖”。
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莊子在開篇之初很少直接闡述他的思想,而是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将大道融于無形之中,讓讀者産生無窮的想象,從而領悟到至上的大道。
《養生主》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秉承陽剛中正之道,作為日常養生的無上真理;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養生,要順乎自然,物我兩忘,保持專一,葆光惜命。第三部分講聖人安時處順,以遊其心,形體雖亡,精神不滅。《養生主》描寫生動形象,細節刻畫精細入微,寓說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橫生,極富于啟發意義。
正如筆者在《陰符經心疏》中所言,“譯者必有所失,而悟者皆有所得”。大道微妙玄通,《莊子心疏》乃愚一孔之見,難免贻笑大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随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故宮中和殿允執厥中匾額
白沙心疏:
我的生命是有盡頭的,但是對宇宙萬物的認知是無窮盡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認知,是非常危險的。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還要耗費生命去更多的認知,那麼危險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要把有限的生命耗費在無窮的認知當中去。
善惡本無界限,隻有世俗之分。不要為世俗之善,以求赢得周邊的虛名。也不要為世俗之惡,以免遭受身體的刑罰。養生的關鍵,在于遵循陽剛中正之道,為善,修德,養氣,保持專一,作為日常的至高準則。如此,就可以保護身體,可以保全天性,可以頤養親人,可以盡終天年。
“以有涯随無涯,殆已”,莊子是在告誡世人,人生短暫,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要學會選擇,懂得取舍,努力去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了。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句話通常被大家理解為:做了善事不要去貪圖名聲,做了惡事要避免讓身體受到刑戮。這種理解的最大錯誤,在于嚴重低估了莊子的思想境界。莊子是絕對不會鼓勵世人去做惡事,更不會告訴世人如何做惡事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莊子在告訴世人如何為善的。
在讀懂這句話之前,我們首先要對“善”和“惡”有清醒的認識。那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概而言之,善惡在于發心,利人為善,利己為惡。善惡之别,僅發于一念之間。現在有些人在大肆宣傳推廣轉基因糧食,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是為善,還是為惡呢?就當下看,轉基因糧食的種植可以提高糧食産量,解決人民的饑飽問題;可從長遠看,卻很有可能給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傷害,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後果。還有,如果你為了幫助一個人,從而損失的大多人的利益,從受益的個人來講,你是為善,但對于受害的大多人來講,你是為惡的。所以古人說: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子在這句話中指出了為善的兩種情形。一種是“以善舉為善”,另一種是“以惡舉為善”。“以善舉為善”,善在表面,世人一看到你的善行,立刻就能感受到你的善心,故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贊譽與美名。在這裡,莊子告誡世人:不要貪圖一時的善名,而要考慮為善的久遠功德。“以惡舉為善”,指的是,在特殊時期,或特殊情況,不以特殊手段,不足以改變現狀,無法為衆人謀利。但這種為衆人謀利的特殊手段,往往被世人視為“惡行”。在這種情況下,莊子提醒以惡舉為善的人,盡管為善的發心是好的,也能為衆人謀福謀利,但也要掌握尺度和方法,不要因為世人的不理解,從而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刑戮。
古文《尚書·大禹谟》記載的“十六字心傳”,從養生的角度而言,與莊子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尚書·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養生主》與“十六字心傳”,可以修身,可以齊家,可以治國,可以平天下。若莊子《逍遙遊》中所言: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用途不同,結果也不同,但大道是相同的。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唐 戴嵩《鬥牛圖》
白沙心疏:
庖丁解牛的故事十分精彩,令人拍案叫絕。庖丁的刀法神乎其神,解牛的技藝讓人歎服。當我們還深深地沉浸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時,文惠君一句“得養生焉”,把我們的思緒從無窮的回味中又拉了回來。
難道庖丁解牛是講養生的?
于是,我們回過頭,再次認真閱讀,從養生的角度出發,換向思考,重新理解。領會之時,不禁再次拍案叫絕。莊子的養生奧妙,蘊藏在故事之中,每一次閱讀,都有一些收獲;每一次理解,又有一些感悟。莊子的養生之道,猶如寶藏,世人雖見之,但不知如何取用,故未得其道也。
莊子的文章,無論如何的提煉、歸納和總結,也無論用多少文字來注疏、解釋或是翻譯,好像都無法真正、準确、完整地得到真義。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自古至今,對于莊子的養生之道,懷疑者有之,至信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探索者有之,心求而不得者多也,偶得而踐行者少也。有所悟者,雖有益于己,但不得其全,故未能傳世,抱憾其終生。
縱觀庖丁解牛的故事,結合其時、其人、其事,以及庖丁所言,和故事的意境,反複地領悟,才能更進一步地貼近莊子的思想。其時在于文字在當時的含義,其人在于庖丁的職業,其事在于解牛的過程,庖丁所言則為莊子借其言以自言也,故事的意境在于超越故事的表象,而觸其本質。
從其時字義而言,大略可以有所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節。庖丁在解牛的舉止行為,自然流暢,合乎音律和節奏。庖丁解牛的技藝已經超越了單純技術的層面。在他眼中,已經看不到全牛,隻有肌肉、骨骼和經絡。在運刀解牛時,庖丁不依靠眼睛,而是依靠感覺,遊刃于骨絡之間,不耗其力,不損其刀,所以解牛數年,而刀刃像剛從刀石上磨出來一樣的鋒利。解牛之後,庖丁看着被解之牛,四顧之餘,志得意滿,小心翼翼地把刀擦幹淨,妥當地收起來,然後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
從故事的意境出發,立足于養生的角度,莊子借庖丁之言,是這樣講養生的:養生之道是自然的,是從容的,是令人心神向往的。任何不順乎自然的養生,都不是真正的養生。養生之道超越了所謂技術的層面(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任何藥補、食補等依賴技或術的養生之法,都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對待養生,要自然而化,融入自身,物我兩忘,天人合一。身體靜止,精神如出鞘之刀,遊刃有餘。尊重生命的規律,讓精神逍遙自在地遨遊。呵護生命,避免遭受傷害或消耗。精神遨遊歸來,志得意滿,勿使外露,内守而藏之。
大道至簡而難行。我們發現寶藏還不夠,還要認識寶物,想辦法将寶物從寶藏中取出來,這樣才能不遺其寶,真正地有所收獲。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呢?最簡單、粗暴、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成為一個像“庖丁”一樣的庖丁,專注于解牛,擁有高超的解牛技藝和精神狀态。如此,則若文惠君所言:“得養生焉”。這個方法雖然直接,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卻不易實現。我曾求教一位著名書法家,聽他講,在書法創作時,他的眼中隻有水墨線條和黑白分布,而不見具體的字。書寫時,他揮毫運筆時徐時疾,時提時按,輕重自如,濃淡自然,抑揚頓挫,執使轉用,合乎韻律,富有節奏,讓人賞心悅目,為之傾心。當他完成一副作品時,我也曾好像看到他如同庖丁解牛後的神态,“持筆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筆而藏之”。
沈尹默
由此而想,若我們沒有機緣成為一位優秀的解牛庖丁,也可以經常練練書法,雖然不一定能達到書法家的境界,也不失為一種養生的途徑。清代何喬璠在《心術篇》中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書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氣,散心中郁也。故書家每得以無疾而壽。”此論斷似乎亦得莊子養生之精髓。
易學裡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萬物類象。道生萬物,而萬物歸一。故莊子養生之道,非限于庖丁解牛和書法,能得莊子之意者,皆得其道也。能守道而行者,得養生焉。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蕲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适來,夫子時也;适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白沙心疏:
保護身體,不要遭受到人為的傷害。即便天生不足,甚至面對诽謗與蔑視,也要安然以對,不執着于此,精神也不可因此消落,做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必不失為人傑也。
如果精神不能逍遙自在,縱有舒适的環境和生活,也無法得到生命的真谛。看破生死,視死如歸,安時處順,乃聖人之心。
形體雖亡,精神卻得以傳承,永遠不滅,得長生也。
—END—
,關注頭條号“澄知文化”,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本文為“澄知文化”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