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陝西臊子面咋做好吃

陝西臊子面咋做好吃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5-29 04:00:24

陝西臊子面咋做好吃(臊子原來就是鹵)1

陝西岐山臊子面

去陝西出差,當地熱心人推薦嘗嘗臊子面。“臊子”是什麼意思?帶着疑問,閑暇時間随意品嘗了幾家西安街邊面館的臊子面。

吃過面,也弄懂了一件事:“臊子”原來就是“鹵”,臊子面就是打鹵面。然而,“餃子好吃不在褶兒上”,打鹵面好吃不好吃,不在面,而在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南地北,這個“鹵”可就有說道兒了。

與吃過的山東打鹵面、老北京打鹵面、東北農村流水席上的打鹵面,以及自家做的打鹵面相比,臊子面不僅好吃,還好看,而且面似乎也很特别。細細想來,臊子面之所以不叫打鹵面,而叫臊子面,而且還大有名氣就很有道理了。“臊子”是不一樣的“鹵”,臊子面是不一樣的打鹵面。或許這就是陝西特色,陝西味道。

閑來無事,整理一些資料,為陝西之行添點味兒道,留點念兒想,也琢磨着比劃比劃,做碗東北風格的陝西臊子面。

陝西臊子面咋做好吃(臊子原來就是鹵)2

不一樣的臊子面的面

一、臊子面的由來和發展

陝西人似乎都不大會,或者不喜歡說故事。到北京、山東等地,你問出租師傅一個問題,他往往就會海闊天空跟你說一堆,很健談。西安出租師傅不是這樣。問他什麼好吃,想了半天告訴你幾個答案,你問他為什麼好吃,有什麼故事,就沒有下文了。這或許也是陝西人樸實厚重的特點。

關于臊子面的由來,個人查閱陝西人的風土人情和地方俚語,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先說這個“臊子”。臊子,指烹制好的肉末、肉丁。展開說就是炒制的肉末、肉丁。炒制過程中肯定會加入鹽、辣椒等很多輔料。所以說,臊子,最早應該是陝西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口味炒制出來的肉末、肉丁。

為什麼要把肉炒制成肉末、肉丁?原因就很簡單了,為了保存。這就跟南方人做臘肉,東北人用冰凍豬肉一樣。經過炒制的肉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

為什麼叫“臊子”?臊,說的是一種味道。明代湯顯祖《牡丹亭·圍釋》中有雲:氣也氣也!這臊子好大膽,快取槍來。添加了各種輔料,經過炒制,特别是存放一段時間,經過發酵的肉末、肉丁會發出一種味道,當地人把這種味道稱為“臊味”,把帶有這種“臊味”的肉末、肉丁叫作“臊子”,把用這種“臊子”做鹵做出來的面叫作臊子面。

臭豆腐,聞着臭,吃着香。中國很多傳統美食都是如此,都帶着濃郁的地方特色,地方味道。這就叫——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陝西臊子面咋做好吃(臊子原來就是鹵)3

加工臊子

史書上關于臊子面的由來也有一些記載。

傳說之一:龍肉為鹵。傳說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寶雞岐山縣),在渭河邊上繁衍生息。後有一惡龍在渭河上為禍,水患旱災連年不絕,民不聊生。周氏族人奮起反擊,大戰七日将惡龍殺死。饑餓的人們将龍肉剁碎炒制成鹵,和面集體食之,鮮美無比。于是,這種做法就慢慢流傳開來。龍肉吃完了,就改用豬肉代替,而且不斷添加各種輔料,慢慢的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鹵”。

傳說之二:來源于唐代“長命面”。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南宋朱翌《猗覺寮雜記》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是皇親國戚慶祝壽辰的壽面,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雲: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詩中提到的“湯餅”就是"長命面"。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别喜食這種面條,并寫下了對它的贊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傳說之三:民間八卦。一說陝西一大戶人家媳婦做得一手好面。某日,小叔子的幾個朋友到府上做客,趕上飯口,大嫂下廚給每個人做了碗面,大家甚覺好吃,贊不絕口,問是什麼面。面本無名,小叔子随口說道“嫂子面”,于是就有了“臊(嫂)子面”的說法。二說早年頭,陝西岐山城裡有一面館,面食一絕,遠近聞名。某日,一外地客商進店吃面,面熱燙嘴,商人用嘴吹面發出哨聲,甚是讨喜。臨走,商人問店家這是什麼面,店家順嘴答道“臊(哨)子面”。

陝西臊子面咋做好吃(臊子原來就是鹵)4

陝西岐山周公廟

作為地方傳統特色美食,陝西臊子面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了。宋代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就有關于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的記載,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了臊子面,目前還不得而知。

提到臊子面,當地文化人會習慣加上“西府著名小名”這麼一個名頭。言外之意就是:臊子面發源、流行于陝西西府地區,最地道、最正宗的臊子面也在陝西的西府地區。

西府是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泛稱,常指寶雞及其周邊部分地區。該地區為秦腔發源地。為中國小吃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岐山臊子面、鳳翔豆花泡馍、西府扯面、削筋、岐山擀面皮、面皮夾馍、肉夾馍、饸饹等美味小吃。另外西府的年畫、剪紙、草編、泥塑、社火臉譜等民間藝術相當瑰麗。

看來,這個西府地區确實值得去看看。

據岐山文化館李辛儒考證:臊子面源于周代屍祭制度的"竣餘"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陝西岐山地區,家裡辦紅白喜事都要吃面,而第一碗面先由小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叫"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并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面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餘”的“餘”字之意。

好啦,先寫到這裡啦!有緣看到這裡的朋友,謝謝您的耐心,同時更謝謝您的評論、關注和轉發。精彩内容,敬請期待

舉報/反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