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葉竟然能炒菜吃?紅鲟焖土粉裡的土粉是個啥?
畢業後留在福州工作,周末閑暇時和同租的幾個舍友去逛菜市場,準備買點菜大家一起打打牙祭。
在菜攤上發現一小捆一小捆擺得整整齊齊的地瓜葉,我覺得奇怪,在我們老家地瓜葉是不吃的,好奇的我問了問菜攤老闆。老闆說這個季節的地瓜葉最好吃了,讓我們可以買一把嘗嘗。
大家一聽立馬七嘴八舌議論起來:地瓜葉還能炒菜吃?這時一位來自湖北的舍友來了興趣,探頭過來問:“你們福建是叫地瓜還是紅薯啊!我們湖北人管它叫紅苕。最近網上特别流行的烤苕皮就是紅苕粉做的。”
有位來自福州本地的舍友搖搖頭說:“在福州,我們管地瓜叫番薯,在福州炒地瓜葉是很普通的一道時令蔬菜,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清炒、涼拌地瓜葉。你說的紅苕粉,在福州叫土粉。如果碰上吃酒席一定會有一道紅鲟焖土粉的硬菜。”
在福州呆久了才發現紅鲟焖土粉是福州酒席上的一道大菜,基本上隻要是酒席宴請好像都會有這麼一道菜。
紅鲟用的是新鮮的活鲟,土粉就是福州人稱之為番薯做的番薯粉,當地人稱其為土粉。
膏肥肉滿的紅鲟和土粉相炖,口感滑嫩的土粉吸飽了紅鲟炖出來的湯汁,夾上一筷咬下去爽滑香甜,讓人無法自拔。
番薯與福州的淵源
“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七品芝麻官》裡的唱詞,這裡的紅薯就是我們福州人說的番薯。“番薯”和我們福州也頗有淵源,郭沫若先生就曾寫過:如果沒有福州人陳振龍,可能誰也賣不成紅薯。
這個還得從明朝的福州人陳振龍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說起。陳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管飽能當糧食,就想着帶種回國栽種。不料西班牙政府有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陳振龍隻得偷偷将薯藤編入纜繩中,渡海将朱薯種帶回福州。
那年,福州長樂遇上春旱,陳振龍與他兒子試種的番薯卻大獲豐收。
第二年又逢大旱,在福建巡撫金學曾的推廣下,鄉親們紛紛種上了番薯,平安度過了荒年。
如今烏山上的先薯亭就是當地人為紀念陳振龍與金學曾二人而建的,有去爬烏山的夥伴可以看一看。
在福州倉山還有有個叫“泛船浦”的地方,據明代《閩都記》裡記載:當時很多福州人到海外發展,娶番婦生子,乘坐較輕便的番船回國(福州人稱外國船為番船),可以入閩江,停靠碼頭。
後來這裡番船往來頻繁,桅杆林立,就在此地開鑿新港,稱之為“番船浦”。因福州話“番”與“泛”諧音,而“番”帶有“洋”的意思,故現在将其改稱為“泛船浦”。
其實在福州話裡關于“番”字的成員在餐桌上是比較常見的。比如福州名菜裡的荔枝肉和醉排骨都是用番薯粉挂糊炸制的。除番薯外,荔枝肉和醉排骨裡都少不了的馬鈴薯,在福州有“番囝薯”的别稱。
同樣來自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番鴨”,來到福州後和當地的粉幹相結合,就有了福州人過節待客的“鴨露粉幹”。
而原産于南美的西紅柿,福州人管叫它番柿,現在很流行的酸梅粉配番石榴,它的老家同樣來自美洲。
番薯的“番”字有着外來屬性的特點,在我國也一直有從國外傳入中國的事物被冠以“番”字的說法。
随着時代更叠,普通話中的“番”逐漸消失,但福州話卻将這一特點保留了下來福州人将外國稱作“番邦”,旅居海外的人是“番客”,外國人則是“番囝”。
而如今有了便利的交通,也在衆多“番客”的來來往往中,全球食材的流通也變得更加容易。
它們與人們在異鄉中相見,在熱氣騰騰的餐桌上相遇,其背後的故事和說法的演變,也早已在人們的起居飲食中相彙交融。
#頭号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