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養胃方法十分注意但胃病老反複

養胃方法十分注意但胃病老反複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20 21:03:42

職業病是指由各行各業分工不同所引起的與職業有關的疾病,而胃病是職業病中的典型,幾乎是所有坐辦公室的白領人士必得的一種疾病,那麼胃病的症狀有哪些呢,養胃又需要吃什麼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

胃病的常見症狀

(一) 胃痛

胃痛是胃病最常見的表現,疼痛程度和發作時間因病情不同有所區别。

養胃方法十分注意但胃病老反複(胃病的症狀養胃從吃做起)1

當胃收縮過于亢進或進食過多時,可在上腹部(心窩部)出現緊張性或壓迫性疼痛的感覺。

胃下垂或胃擴張時,由于收縮減弱或者消失,可出現沉重或膨脹的感覺。

慢性胃炎常常表現為進食後上腹部不适、脹悶或者疼痛;潰瘍病時胃痛則表現為周期性的饑餓痛或夜間痛;潰瘍穿孔的疼痛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刀割樣劇痛。

(二) 食欲減退

食欲不振是指缺乏對食物需求的正常欲望,是胃病患者的常見症狀。

慢性胃炎患者大多伴有食欲不振,或者由于食後胃脘不适加重而不敢進食。潰瘍病患者較容易饑餓,但當合并胃窦炎、不完全幽門梗阻時,則常會合并食欲不振。

(三) 嗳氣

嗳氣是指胃内氣體從胃中出來流入口中的現象,一般稱之為反胃或者嘔酸水。

當胃病時,尤其是胃窦炎時胃排空減慢,食物在胃内發酵産氣,再加上胃炎時反射性引起唾液分泌,患者往往在不自覺吞入唾液的同時吞入了一些空氣,造成胃内積留大量氣體,所以患者會出現嗳氣。當膽汁反流入胃時,嗳氣可帶有苦味。胃酸多時嗳氣可帶酸味。

(四) 惡心嘔吐

惡心是一種主觀感覺,是想将胃内容物經口吐出,通常是嘔吐的前驅症狀,這種感覺主要是在咽喉部和上腹部。引起惡心的原因很多,急慢性胃炎、潰瘍病等常見胃病都可以通過神經反射引起惡心。

嘔吐是指胃内容物經過食道從口中排除的現象。當某些刺激性事物經入胃内時,人體就可以通過嘔吐将這些物質排除,對人體産生保護作用。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因為胃病引起的嘔吐通常先會出現惡心。

惡心嘔吐最常見的原因是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幽門梗阻。幽門梗阻引起的嘔吐通常在飲食後6~12小時,嘔吐的量相當大,甚至是前一天所吃的食物;急性胃炎的惡心嘔吐相當頻繁嘔吐以後腹部痛等症狀可以有所緩解。

慢性胃炎、潰瘍病引起的嘔吐通常量不大,嘔吐量不多。

(五) 嘔血與黑便

嘔血與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各種胃病,其中以潰瘍病最常見,其次為急性糜爛性胃炎。大量出血所引起的嘔血和便血,顔色鮮紅。

少量出血時可以隻有黑便而沒有嘔血便血,大便潛血試驗陽性。上消化道出血時病人常常覺得心悸、頭暈,嚴重時血壓下降、出冷汗。這時胃痛可比平時減輕。

(六) 燒心感

燒心感是指上腹心窩部燒灼樣感覺。這種灼熱感通常見于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酸多疾病。

養胃小知識

平時吃的食物

要選擇容易消化,清淡、不油膩、纖維素少的、軟一點的、像水果,青菜、豆腐、綠豆粥、鮮奶、饅頭、面條、各類蛋等食物。

注重營養的補充

在身體攝入足夠熱量的同時,減少胃的工作量。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身體内各種營養素的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瘦肉、雞、魚、肝腎等内髒及綠葉蔬菜、番茄、茄子、紅棗等食物。

當胃酸分泌過多過少時注意

過多時,可吃饅頭或面包,喝牛奶,可以中和胃酸。

養胃方法十分注意但胃病老反複(胃病的症狀養胃從吃做起)2

當胃酸分泌減少時,可以用濃縮的肉湯,雞湯,帶酸味的水果或果汁,可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

多吃一些健胃的食品

像牛蒡、木瓜、木耳、南瓜、高麗菜、山藥、姜、秋葵等食物。

1、最養胃的,是面條,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飯。

2、如果熬粥,少放點蘇打進去,對胃有好處。

3、小米粥就饅頭(不是包子),可以養胃。

4、有兩種飲料應該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熱水。

不要早晨空腹喝牛奶。

喝奶前先吃一些含澱粉較多的食物。

早晨喝牛奶時要同時吃些馍、米飯、面包、餅幹、點心等。

5、胃不好,要少食多餐。

6、花生,生吃最好,飯前吃個4到6粒,吃太多反而傷胃。

養胃方法十分注意但胃病老反複(胃病的症狀養胃從吃做起)3

7、大棗、豆腐、白菜、牛奶、胡蘿蔔、健脾和胃。

8、蘋果、柚子、葡萄、桔子、風梨,防脂肪積聚,補心益氣生津止津。

9、核桃、榛子、松子、桂圓、花生等堅果食品可及時補給微量元素益骨質健康。

10、花生,蜂蜜都是養胃的。

11、養胃茶,讓胃時刻享受最貼心的呵護,長期調理,養胃護胃。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胃病的知識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了解了,養生從吃做起,養胃也一樣,乾隆皇帝高壽的秘訣其實就是注意飲食,養胃從吃做起,給胃少一點的負擔,它好你也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