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有句“名言”,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
我想改成,不想當将軍的廚子,就成不了好廚師。
這句話說出來,相信大家都會一頭霧水,甚至有些人會說我妄自尊大。
暫且不辯解,請大家耐心看完全文,再做定奪可好?
一個天天圍着竈台的“廚子”,怎麼能跟“将軍”相提并論呢?
各位有禮,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學廚的時候,師父教我的第一件事,不是刀工,不是掂勺,而是備菜。
師父常挂嘴邊的一句話,“去把這個菜,給我備好了。”
我便會拿着師父給的菜譜,準備食材,清洗,切好。調味料準備好,遇見要焯水或者油炸的,提前處理好。
那時候不懂師父的良苦用心,心裡還有偏見,覺得師父人太懶,就隻是最後炒一下而已。
雖然心裡有抱怨,但還是隻能次次照做,久而久之,我便完成了這種習慣。
一道菜也好,一場宴會也罷。我都會根據菜單,先把所有食材處理好,準備好。需要時間的提前烹饪,該炖的炖,該蒸的蒸。
有好幾次應付宴會,每每将要手忙腳亂的時刻,突然發現自己準備的竟十分充分,便又變得有條不紊了。
很久之後,我才頓悟,原來師父讓我備菜,是在培養我做廚師的做事習慣。
而當做事習慣從手上轉換到腦子裡的時候,又養成了思維習慣。
思維習慣養成以後,我發覺似乎烹饪的窗戶紙已經被捅破了。
我有一個做法餐的朋友,一次閑聊中,他無意間說到,“我在法國讀烹饪學校時,最大的收獲其實是一種習慣,叫mise en place 法語的意思是把東西放到一個地方。”
說簡單點,這不就是師父叫我做了一遍又一遍的事情嘛,備餐。
後來,我給這種思維習慣取了一個高級的名字,“烹饪大局觀”。
我自認為造詣還不夠,結合我自己和我師父的事,給大家細講一下。
有一次,我計劃出去散散心,順便吃一吃地方美食,找找靈感。
這事兒不知道為啥被老痞廚知道了,拎了瓶酒,連威脅,帶恐吓,還有點祈求得讓我帶他去。
(老痞廚就是我的師父,之前寫過他的文章,詳見做一個“沒修養”的廚子,炒菜更香 )
我這人心軟,要不是那瓶酒下肚我肯定不帶他。老痞廚知道我酒量不好,每次找我辦事兒,隻要把我灌醉,這事兒準成。
我帶着老爺子,給他拎着行李去坐飛機,到了機場,有點緊張的問我,“小子,我沒坐過飛機,我這辣椒讓帶不,我看電影上說,好多東西不讓上飛機。”
我疑惑的看着他從包裡拿出來的一小袋辣椒,不解的問道,“應該可以,不過你帶這玩意兒幹嘛?泡茶喝呀?”
老痞廚聽我說能帶,表情踏實了不少,反應過來以後,踢了我一腳道,“你小子,懂個屁!”
我們走了幾個地方,來到中原地區某個地級市後,老痞廚跟我說,他以前的一個同事在這邊當主廚,帶我去會會他。
當天晚上,老痞廚帶我去了家裝修很大氣的飯店,點了一份辣子雞,一盆水煮魚。
吃的時候倒是沒說什麼,吃完回了酒店,老痞廚問我,“小子,今天這倆菜,吃着咋樣?”
我當時并沒有多想,就按實際情況回答,“各方面都沒啥問題呀,就是差點兒意思,但是差在哪兒了,我也說不上來。”
老痞廚聽了,嘿嘿一笑,不再多言。
第二天下午,老痞廚接到了他口中的以前同事的電話,聽着有點要切磋一下的意思。
令我沒想到的是,晚上的時候老痞廚又帶我去了前一天的那個飯店。
走到門口我忽然反應過來,這老痞廚昨天敢情是探路呢。
到了門口,老爺子晃悠着手上拎着的辣椒,嘿嘿一笑道,“小子,今兒帶你吃頓霸王餐,順便把咱爺倆這次出來的路費坑出來。”
進去以後我才知道,這個飯店的主廚姓陳,是老痞廚以前的同事,倆個人屬于亦敵亦友的關系,以前就經常切磋廚藝,誰也不服誰。
倆人比拼辣子雞和水煮魚,說實話,陳廚的水平肯定也是業界頂尖的,這兩道菜從火候,手法,味道上來說都沒什麼可挑剔的。
陳廚和老痞廚分别做了菜以後,讓陳廚召集的幾位朋友評賞,不過很遺憾的是,陳廚并沒有因為主場優勢獲勝,反而大家清一色的倒向了老痞廚這邊。
我就記得當時陳廚嘗了嘗老痞廚的菜,表情有些古怪,又仔細看了看菜裡用的辣椒。
一臉釋然的笑着說,“你這老小子,還是那麼多心眼兒,我服了。”
最後,我也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陳廚其實很早之前就跟老痞廚請教過,描述了他這邊遇到的問題,辣子雞和水煮魚總是差點意思,但又找不出問題來。
老痞廚研究了一下,大概猜到了原因,得知我要出門便一同來了。
陳廚辣子雞的問題,不在技術上,而是出在了辣椒上。
當地的辣椒肉薄,辣味夠,香味不夠。
老痞廚帶的辣椒,肉厚,辣味中等,香味足,最适合做辣子雞和水煮魚。
老痞廚能解決這個問題,最大的功勞應該歸屬于他的思維習慣。
當一道菜出現問題時,若是發生在普通廚師身上,有可能會是技術問題。
但是陳廚這類頂級廚師,技術肯定是沒問題的,那問題就一定出現在食材上。
老痞廚後來跟我說,因為多年的備餐習慣,他一閉眼,兩道菜用到的食材和調味料就會出現在腦海裡。
把兩道菜都用到的食材拿出來一一對比,逐步分析,很容易就能把問題鎖定在辣椒上。
老痞廚已經把做事習慣上升到了思維習慣,在分析處理問題的時候做了靈活運用。
老實說,這種方法我用的最多的其實是在學廚之前那份工作中。
當問題出現時,根據問題的表象,分析出可能引起的原因。
把原因做羅列,然後做分析,通過相生關系排除一部分原因,再通過經驗排除一部分原因。
若還不能确定,則調整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其他保持不動,根據最終表象,返回來繼續推。
這種方法在處理複雜問題時,效率會低一些,應對一般問題,非常高效。
當我把這種方法應用到烹饪中時,有點如魚得水的感覺。
當做菜遇到問題時,用這種方法找問題,簡直事半功倍。
不過,需要大家要有一定的積累,做的菜越多,對菜品,對食材,對調味料就有越深刻的了解,這種方法越好用。
有沒有點知己知彼,了然于胸的意思?
(今天的文章有點長,舉例頗多,也挺有意思的,大家一次看個夠)
聽陳廚說,老痞廚曾經也是指揮過“千軍萬馬”的人物。
那時候他們工作的酒店,因為名氣大,菜品質量好,可謂是門庭若市,每到飯點,就餐的人都會排隊。
趕上節假日或者大型宴會,門都能被擠破。
尤其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他們一天可能要接待幾百桌的客人。
我們都知道,烹饪是一件容錯率比較低的事,而且還有很強的實效性,若是頻繁出現出餐慢,餐品質量不穩定的事,對一家酒店是緻命的打擊。
老痞廚每次都會提前做預演,提前推新菜,把菜品規劃好,涼拼,蒸煮,炖炒,炸溜。把菜品通過烹饪方法區分,對齊上菜的時間,保證不同菜品同時出餐。
對齊出餐時間與對齊開始時間的對比
還會提前做好臨時情況的應對計劃,準備兩三道菜,作為候補。
烹饪,難免會因為操作失誤或者食材選購出現意外情況,若是沒有應對計劃,發生了這種事就是神仙也救不回場。
據陳廚回憶,有一年一個打荷的小哥,做糖醋裡脊,炸的有點過火了。
一群人急的團團轉的時候,老痞廚走過來捏了捏炸好的裡脊,确定不能用了,淡定的說,“都别亂,去把備用的排骨拿來,換糖醋排骨。”
最後,有驚無險,糖醋排骨很成功,沒有造成後廚事故。
我大概能想象出老痞廚當年帶着幾十個人,在後廚有條不紊的樣子,再結合他做的那些準備和計劃,還真有點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意思。
我自然是沒有師父的水平,也沒有在大型餐飲公司工作的經曆,沒見過那麼大的場面。
不過在應對家庭聚會上,倒是有些方法,這個估計更适用于咱們普通人。
可能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做家宴時,确定菜單上有些“錯誤”的方法。
大部分人定菜單會是在超市或者市場上一邊看着食材,一邊心裡琢磨着做什麼菜。
我是先列菜單,再把菜單拆分成食材和調味料,确定好之後再去市場買菜。
買菜的時候,會稍微多買一點,多出來的食材用來應對菜品沒做好,或者臨時加菜的情況。
下面這張照片是有一年中秋家宴時,我做的菜單和菜單分解,請忽略我潦草的筆迹。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是因為常年備餐習慣帶來的影響,提前做好規劃和應對計劃。
根據計劃去執行,有明确的目标就會有更加專注的狀态,專注催生高效。
同一食材,不同品種,特性不同,需要靈活運用。
拿我們最常吃的土豆來說,大體是分為黃心土豆和白心土豆的。
黃心土豆的澱粉含量更高,适合炖煮,更容易産生綿軟沙質的口感,與豬肉或者雞肉搭配,吸收多餘油脂能起到解膩的作用,同時,由于土豆吸收了油脂和味道,香味知足,很多人甚至覺得比肉更好吃。
白心土豆含水量更高,口感脆,适合炒,成品爽脆。
因為我時常到處跑,在西北甘肅的時候,嘗到的當地土豆脆感十足,當地人更喜歡用土豆做炒菜,用我一個甘肅朋友的話來說,他們是吃洋芋長大的。
東北和内蒙的土豆多是黃心,也容易理解,東北地區天氣寒冷,炖菜居多,黃心土豆是最佳搭檔。
還有很多食材,都是這樣,例如長茄子水分含量高,肉質細嫩,适合做蒸茄子或者燒烤。
圓茄子纖維粗,相比長茄子來說口感更緊實,适合炒和炖。
了解食材的特性,了解調味料的特性,甚至需要了解竈具的特性。
例如處理白菜時,我們最好用鋼刀切,炒的時候用鋼鍋炒,因為白菜特别容易吸附鐵的味道,用鐵刀或者鐵鍋,很容易産生鐵鏽味。
再如生抽,特級生抽鮮味足,二級生抽醬香濃,我們根據菜品的味道呈現,靈活運用。
一切了然于心後,把食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讓其發揮最大的能量,豈不是“知人善任”嘛。
備餐習慣,其實還有很多優點,當所有食材擺在眼前時,會對菜品有統一的認識,自然而然的在心裡會做推演,這樣菜品成功率更高。
同時能讓大家注意力更集中,更加專注的做菜,不會丢三落四,忘記放鹽,還是忘記放某個食材的事情更不易發生。
做菜也是有“窗口期”的,提前備好食材,在适當的時機,最趁手的位置拿起來就可以下鍋。
避免有時候找不到菜,找到了發現鍋已經糊了的尴尬境地。
我很喜歡用文字分享對烹饪的感悟,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提高廚藝。
若是覺得我的文章能對您帶來一些幫助,别忘了點個關注,别錯過後面的文章。
對了,還沒“辯解”關于“将軍”的問題,大家把文章裡标紅的成語讀一遍,若是用來形容将軍是不是更合适?
其實這也就是一種比喻罷了,畢竟廚子,隻是廚子,喜歡做菜的廚子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