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承載着家庭的希望,曆經十月艱辛,小心呵護,寶寶在全家的喜悅中降生。接下來就是養育寶寶了,這個過程并不比十月懷胎容易,對新手爸媽來說照顧一個新生兒是一件具有挑戰的事。現在年輕人忙工作,缺乏育兒經驗,老人也不方便來照顧,很多家庭會選擇請專業的育兒嫂來照顧寶寶和寶媽,覺得這樣即省心也放心。
9月11日一則關于月嫂由于疏忽把新生兒摔成顱骨骨折的新聞,讓人震驚,網友議論紛紛。武漢的李女士待産住院時,有某月嫂機構發傳單,寶寶出生後,李女士聯系了這家機構請了一名月嫂。就在寶寶出生6天後,一天晚上李女士睡夢中聽到一陣響聲,驚醒過來,出去一看才得知寶寶從床上摔下來了。
家人慌忙送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寶寶的顱 内有出xue,伴有頭g骨折。因為剛出生6天嬰兒太小,醫生給出保守治療的方案。經過治療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也痊愈,但是在8歲後也許會出現後遺症。本來生寶寶是全家開心的事,沒想到出生第一周就遇到這樣的事情,家人要多心疼。
原來李女士的寶寶因為黃疸高,2個小時就要照一次藍光、喂奶再喂藥。這樣的節奏下,月嫂每天休息時間隻有三四個小時,這次因為太勞累導緻寶寶被摔。
照顧新生兒的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因為照顧寶寶休息不足,勞累過度,還免不了出狀況。怎麼吃、怎麼睡、吃多少、什麼時候睡,突發情況怎麼處理等等,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忽視,尤其是新生兒第一個月的護理,這些足夠寶爸寶媽手忙腳亂。完全沒有經驗的父母對新生兒的任何情況不了解,更不利于照顧。
寶寶出生第一個月每一周都有大變化,掌握這些每周發育情況,有利于照顧寶寶。
01、第一周:吃睡是本能如果是順産的新生兒,因為産程中受到壓迫,很多寶寶頭部會有些變形,還會看到鹵門跳動,千萬不能因為好奇去觸摸,防止寶寶被碰。
每次寶寶的喝奶量為60毫升,保證在4小時内喂90-120毫升奶,白天間隔2-3小時需要喂一次,一般夜間3次。
出生的第一天寶寶開始排出胎便,有的是在第二天,胎便是墨綠色。吃母乳的寶寶排便次數相對多,一天9次左右,喝奶粉的寶寶排便一天5次左右,大便比較幹,還要在喝奶的間隙喂水。
這個階段的寶寶除了吃就是睡,一天有16個小時處于睡眠狀态。随着月齡增長,睡眠時間漸漸減少。
02、第二周:體重變化出生兩周的寶寶體重會有所下降,這是正常現象,稱為“生理性下降”,一般減少的重量在400克以内。
這個階段稱重相比剛出生時,寶寶已經将胎便排出,胎便也要在200克左右。加上剛出生寶寶由在媽媽腹中被動進食方式,變成主動吮吸進食,要有适應過程。腸胃功能此刻也比較弱,食量比較少,體重下降是正常的,基本第三周就可以與出生時體重相當。
第二周寶寶開始有了條件反射,當然這些都是無意識的,比如有大動靜,寶寶好似被驚吓,四肢不由自主向胸前。
03、第三周:條件反射第三周的寶寶顯得懂事多了,除了吃睡,會有條件反射。當成人用手觸碰他的小手掌時,他會自發地緊握成人的手指,攥得很緊。
睡醒要吃奶時會左右搖擺轉頭尋找,媽媽撫摸他時,寶寶會表現地很享受,喜歡看媽媽微笑聽媽媽的聲音,還會對視。
04、第四周:學會互動相比前幾周,第四周的寶寶有很大的進步,這時他的頸部逐漸有力量,能自己趴在床上或趴在成人胸前,可以小幅度擡頭,左右轉動頭部。
第四個月寶寶吃奶、睡眠和大小便漸漸成習慣,有了規律。能辨别出媽媽的聲音和味道,他會有反應,很興奮,就算哭鬧聽到媽媽的聲音也會很快安靜。
父母把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養大成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出生一個月就需要開始下功夫、适應。要及時了解寶寶的生長特點,遇到問題也不至于慌張。
碎碎念:
當然新生兒第一個月除了以上的變化,還會涉及到體重、身高、頭圍和胸圍的變化。還要掌握寶寶每個階段的體溫、睡眠等情況,多了解相關知識,才能科學喂養,讓寶寶發育赢在起跑線。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