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市夏津縣東李鎮東街村有近200個養殖大棚,大棚内養卻是的東亞飛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螞蚱。
東亞飛蝗是一種遷飛性雜食性害蟲,卻在這裡成了“緻富蟲”。
東亞飛蝗(螞蚱)
帶動起螞蚱養殖産業的是一個叫李開陽的退役軍人。2016年,李開陽退伍回到了家鄉夏津。偶然的一次機會,李開陽在網上看到一檔昆蟲養殖的節目,通過節目他了解到螞蚱養殖項目并對此産生興趣。通過考察,他了解到養殖螞蚱是一種低投入、低門檻、技術易于掌握、收入高的項目,非常适合在農村推廣。
考察回來後,李開陽投入了7000多元,建設了兩個70多平方米的螞蚱養殖實驗大棚。螞蚱成活率高,40天左右就能出棚,當年李開陽就取得了成功。但是,成功背後,卻是種種艱辛。
“
李開陽:我剛開始養的時候,一點技術也不懂,光靠電話跟技術員溝通。咱剛養,也表達不清晰。
前期養的很好,密度也很大,為什麼到最後了出現大批量的減産呢?那時候心裡很不舒服。我拿着死螞蚱和半死不活的,去找師傅咨詢。
現在,棚裡也有這種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控制住,不至于大面積減産。養螞蚱,産量高了收益才高。咱就得有一個锲而不舍的精神,把養殖螞蚱這個行業做到現在。
東亞飛蝗
去年,李開陽一下擴建了15個養殖大棚,養了4茬螞蚱,那年他賺了20多萬元。看到養螞蚱真的能賺錢,家人對養殖螞蚱的态度也發生了轉變。
李開陽父親 李興夫: 一個害蟲,孩子(退伍)回來搞這個,讓人家笑話咱。沒想到搞了一年,經濟效益挺好。現在我對這事很支持,家裡的事我包下來了,讓他專心緻志的養東亞飛蝗。
今年,他再次擴大養殖規模,建設了40個養殖大棚,還流轉了30多畝地種植螞蚱愛吃的專用飼草。
說着很輕巧,但其中的酸甜苦辣,隻有李開陽自己知道。螞蚱對溫度要求比較高,每年隻能在3至10月期間養殖。而螞蚱一天要投喂5次,割草、鍘草、喂草,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辛苦的付出換來了累累的碩果。在螞蚱養殖圈,他打出了自己的名氣,訂單也越來越多,吸引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廣州等地的客商前來收購。前來學習考察的人也越來越多。
螞蚱美味
李開陽富起來了,很多村民紛紛向他取經。李開陽把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了他們,還幫助他們找市場。
不到一年時間,夏津縣東李鎮就發展起13個養殖基地,全縣由李開陽帶動起來養殖螞蚱的大棚就有300多個,更帶動了周邊縣域的螞蚱養殖産業的發展,李開陽也創辦了鑫嘉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在,螞蚱養殖已經形成了一個緻富産業,帶動就業近百人。
東亞飛蝗,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特種養殖—蝗蟲養殖中最多的品種。東亞飛蝗,也就是我們農村人常說的“螞蚱”,以前,農村娃肯定也經常見,農民們看見就它就反感。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昆蟲富含高營養。研究表明,吃昆蟲有助于調節人體的氧化應激。如今,令世界農民憎惡的害蟲,卻被做成菜,能補充蛋白質還防癌。
這種螞蚱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受衆也變的越來越多。炸過之後的螞蚱就像小龍蝦一樣紅彤彤的,市場上的價格已經賣到了30到40元一斤,為農民們帶了了商機,都想着能好好的賺一把。
還有人說養螞蚱根本就不賺錢,好多的養殖戶抱怨說,養螞蚱真的很累,因為螞蚱是活蹦亂跳的,成熟之後,抓捕就比較累。這樣一來,人力物力就需要耗費較大,養殖成本高。又累又不好賺錢,好多人也就都放棄了。
來源:緻富幫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發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