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啦!北方人過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南方人是在臘月二十四,還有一些如江浙滬、雲南等地區的人們把“除夕前一夜”、“除夕夜”或者“正月十六”等日子稱為小年。一到臘月二十三,幾乎家家戶戶都開始為過年忙乎了:祭竈神、收拾屋子、殺豬宰羊、趕集置辦年貨……雖然小年時節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候,但每個人的心裡和臉上都洋溢着對過年暖暖的期盼。
民間有俗話說:“小年到,三吃竈”,指的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請(買)一張竈王爺的像貼在竈前去舊貼新,然後供獻上幹糧、水果、竈糖、紙馬、喂馬的水和食料、香爐等祭品,敬香燒紙,希望作為一家之主的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保佑來年一家人平安、大吉大利、五谷豐登。等竈王爺上天走了後,在臘月二十四,就要開始大掃除、寫春聯、剪窗花,準備幹幹淨淨過大年。
作為祭竈送竈的“竈糖”,是小年主要的特色美食,大多數地區講究吃“糖瓜兒”,即麥芽糖的一種,放在嘴裡一咬,又酥脆又香甜、還又有黏性,寓意是給竈王爺嘴上抹了糖、又黏住了嘴,讓他在玉帝面前隻說好話、不說壞話。在杭州等一些地區,講究用黏黏的“糯米飯”;在山東一些地區,要吃“年糕”;在南方地區,講究吃“糯米粑”、“麻糖油糕”;還有用“米花糖”、“芝麻球”等同樣又甜又黏的美食來代替。
除了竈糖,還有以下8種傳統美食是小年中不可缺少的:
一:餃子二:火燒
火燒也是北方人在小年中喜歡吃的節令食品,尤其是對于河南人來說,沒有火燒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火燒和燒餅很像,發面後的面餅裡鋪上油酥、鹽、花椒面、或者白糖,卷成小圓餅在火上烙制成金黃色,咬一口,外酥裡軟,香噴噴的。還可以像吃肉夾馍一樣,包着碎肉、雞蛋、蔥花、辣椒來吃。小年裡吃着熱熱乎乎的火燒,也寓意着一家人在新年裡團團圓圓,美滿幸福。
三:年粽
在廣西,人們過小年要吃“年粽”,取“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的吉祥之意。不同于端午的小粽子,年粽多為長方形的大粽子,裡面包有綠豆、豬肉等各種家人喜歡吃的餡料。
四:面花
在山東一些地區,不少人家在小年這天要忙着蒸棗花馍、壽桃、喜饽饽等面食,這些蒸出來的面食又叫“面花”,小年吃面花,寓意着日子甜甜蜜蜜、生活蒸蒸日上。當地的一些老字号、食品加工廠也會在小年前後加班加點、趕制傳統面食,來供應節日市場。
五:甘蔗
在南方,小年這天賣甘蔗的生意特别好。因為甘蔗不僅寓意着“節節高”,據說也是竈王爺用來登天的梯子,一節一節向上攀登,而甘蔗帶尾梢有一種無止境的意思。
小年吃甘蔗,還有個傳說故事:
‘傳說在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竈日買不起供品,隻好撿别人丢掉的甘蔗頭供奉,還剪了個紙馬,寫道:“一匹烏骓一條鞭,送你竈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于是,竈王爺上天便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所以,在後來福州傳統的祭竈日裡,至今還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頭的講究,這樣才有“節節高”和“金榜題名”之意。’
六:荸荠、茨菇
七:赤豆飯
将大米、糯米和紅豆一起煮成飯,然後再拌入一些炒熟的白芝麻、黑芝麻,香噴噴熱乎乎的。用當年的新米煮的飯讓竈王爺嘗新;紅色的豆飯也有震懾鬼怪、驅邪避疫的法力。
八:卷銀包
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即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小年祭竈,既是各地民間的風俗傳統,也是人們對新年生活的一些寄托與期望。它有着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習俗、情感、神祉、祈望等諸多内容,也是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小年到了,以上哪種美食是您家裡必備的呢?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