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剛才說了陽明脈,這裡又說三陽脈,指的就是手足的三條陽經,也就是人的六腑所主的經脈。分别是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五七35歲時說的是陽明脈衰,指胃與大腸經的衰弱,那麼到了六七42歲的時候,小腸、膀胱、三焦、膽這些髒器,都開始衰弱了。衰弱了之後,就是“面皆焦”,指的是全臉的發黑、發黃、發暗、焦枯,這麼一個狀态。
人身上有三陽三陰,三陰指的就是心、肝、脾、肺、腎再加上心包,三陽就是指的六腑。在這裡跟大家介紹一下六腑的根本功能是什麼,通俗地說,六腑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實際上根本的作用,就是主“消化”的。那麼所謂的消化是指什麼?消和化這兩個字,實際上表示了兩個概念。先說說消。好比說我們吃一口饅頭,放在嘴裡咀嚼,把它嚼碎了,嚼碎了它也還是饅頭;再把它咽下去到胃裡面,逐漸變成了食糜,變成食糜的時候,它還是饅頭,這是一種物理上的變化,這就叫“消”。
當這些食糜逐漸走到小腸裡面的時候,就會發生一些質的變化,小腸會把食糜當中有用的東西吸收到體内,沒用的就會形成大便排出體外。這個過程就發生了一些本質上的變化,也就是化學變化,這就叫“化”。這是消化的兩個過程。在《黃帝内經·靈蘭秘典論》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所謂這個“化”的過程,就是在小腸裡完成的。
“衰”字的意思,剛才前面已經說了,一個是不動,一個是不熱。不動和不熱,在很多情況下并不見得是完全同步進行的,好比說胃腸的蠕動,要蠕動的快而有力,消化功能才會好。如果說我們吃下的東西對胃腸有一種強烈的刺激,比如生冷的食物,它首先可能導緻胃腸蠕動減弱,因為“寒主收引”。一旦胃腸不動,吃下去的東西,往前運行的速度就變慢,變慢就等于那塊食物郁在胃腸道裡面。
“郁”這個字能比較形象地說明問題。大家想一想,在農村,農民經常會漚糞肥,把大量的糞便集中起來堆放之後,裡面開始慢慢發酵,裡面就會變熱。糞肥一旦發酵,裡面的溫度會很高,經常會有不小心被糞肥燙傷的事例發生。所以“郁”之後的一個随之而來的變化就是熱。同樣道理,食物在胃腸裡面不動了,因為“郁”而産生了熱,這種熱會給身體發出一個信号,感覺胃裡面好熱。當常常感覺胃裡熱的時候,自然會有一種反應,就是喜歡吃涼的,感覺吃點涼的才舒服,實際上當你總喜歡吃涼東西的時候,身體已經開始出問題了。
前兩天有個病号,是個小夥子,眼睛不好。他上高中的時候就開始眼睛不好了,到現在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就是反反複複輪流長麥粒腫、撒粒腫、結膜炎等等,據他媽媽說,這幾年幾乎所有的眼部疾患都長過了。眼睛整天通紅睜不開,四處求醫,什麼辦法都想了,總是好好壞壞,反反複複,一直沒徹底好過。後來給他吃了幾副中藥,把胃腸調理好了,眼睛也自然就好了。
後來他告訴我這麼一個現象,之前叮囑他不要吃水果,不要吃任何涼東西,現在他告訴我說,不敢吃涼東西了,以前喜歡吃涼的,吃完涼的之後感覺很舒服,現在吃完涼的感覺不舒服。我就問他,這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他說,原來敢吃涼的,現在不敢吃了,當然是不好。
我說你正好錯了,實際上你是恢複正常的感知了。以前是因為你胃裡郁熱,你就總是想吃點涼的。但是越吃涼越導緻胃的蠕動減弱,中醫講“寒主收引”,因為你消耗了胃的能量,就會導緻胃更“衰”。因為不動而郁熱,所以你感覺到的那種熱,是一種假象,這就叫“真寒假熱”。蠕動功能減弱了,食物積累發酵産生的熱。
按說人們應該能夠分辨得出這種“真寒假熱”的現象,但現在為什麼太多人不能感受到這種假熱的現象呢?前面我們講過“務快其心”。現代人太心浮氣躁,總是沉不住氣,總是不能有片刻的等待,必須馬上得到滿足,一旦覺得好熱好熱,趕緊就得吃點涼的東西,所以一直都沒有給胃腸機會,把這些“郁”的狀況給解開,所以就會形成這種惡性循環,比如色斑、暗瘡之類的表現,看上去是些實火,實際上這都是一種衰、涼的表現。
可能會有人問,你說這是“真寒假熱”,有什麼依據,憑什麼說胃腸内是涼的、衰的?我們的身體的确是非常精密的,“有諸内必形于諸外”,身體内部的變化,總是會有信号發出來的。對于這一點,大家毋庸置疑,我們所需要做的,隻是認真觀察與思考就足夠了。對于這個問題,一般來講身體會有很特征性的外在表現,那就是腳涼。大家可以觀察和了解一下,那些臉上暗瘡、色斑的人,看上去上焦火很大的人,可以問問他們的腳是不是暖和。他們的腳是不可能暖和的,腳涼就是最有力的證據,說明下焦是非常寒的。另外,摸摸自己的肚子,很多也都是表皮很涼的。
摘自李嘉源老師《黃帝内經》系列解讀《簡單生活,明白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