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和青團是怎麼來的?
有一種說法,曆史上,東晉後由北方遷徙到江浙滬閩一帶沿海氣候濕熱地區移民們出現了水土不服和痢疾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以鼠曲草和米粉作為原料的清明果應運而生。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艾草特殊的氣味同時也具有一定驅蚊驅蟲的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遷徙的人口食清明果“以壓時氣”。
還有一種說法,以前的清明節,大家隻能吃涼食,不提前準備好涼食,就得挨餓了。現在大家幸福多了,想吃什麼吃什麼。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清明之日不動煙火,隻吃涼食。提前準備好的清明果能幫助小夥伴們糊口。
清明果和青團傻傻分不清
清明果和青團是一回事兒嗎?
不是一回事兒,主要區别在于形狀和餡料兒。
清明果多為餃子型的,青團是圓形的。
清明果裡面的餡多為五香幹、筍幹等,是鹹的。青團的餡料兒有豆沙等,多為甜的。
當然,現在清明果也可以包甜的,青團也可以包鹹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