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最好吃的大燴菜專業做法

最好吃的大燴菜專業做法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6-30 17:20:18

作者:邢向東(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資源開發研究中心教授)

臘月二十三小年一過,陝北人就開始做“年茶飯”,即春節傳統食物,神木叫“熬年食子”。年茶飯主要是容易存放的面食、肉食等。比如,過生日、過年必不可少的“糕”;白黃相間的淩形蒸馍“糕斜”;還有因《舌尖上的中國》而名聲大噪的“黃馍馍”。肉食主要是丸子、酥雞、燒肉、清蒸雞、豬肉鑽雞等。

在年茶飯和日常飲食的制作和名稱中,有幾個頗具地方特色的高頻詞。最有特色、出現頻率最高的詞首選“和”,其次是“燴、熬”,還有“拼”等。這些詞凸顯了陝北語言和飲食文化的特點。

(一)和(huò)

“和”讀huò,去聲,《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把粉狀或粒狀物摻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使成較稀的東西:~藥〡藕粉裡~點兒糖。”陝北飲食詞語中的“和”,意義比普通話寬泛,指把不同的食材摻到一起烹制和食用。“和”在《廣韻》“胡卧切”中,“聲相應。”此義普通話讀[hè],用于詩文唱和。《廣韻》“胡卧切”另有一個“盉”字,指調味。此義保留在陝北話的“調和[tiáohuò]”一詞中,指調料。方言中的“和”,本字應該就是“盉”。“調味”是将調料加入食材,将不同食材“調和”在一起。

比如,八分黃米面“和”二分糕面(軟黃米面,又叫軟糜子面),蒸“黃馍馍”;兩層厚厚的白面中間夾一層糕面,蒸“糕斜”,神木人把白面“和”上粱谷米面蒸“米面馍馍”。困難時期,常用白面“和”上玉米面蒸“兩面馍馍”,玉米面“和”上黑豆面或高粱面蒸“窩窩”。

除了将不同的米、面“和”起來做飯,還可将主食和副食,或幾種副食“和”在一起。這時“和”就直接進入了飲食名稱。例如“面和和飯”,将谷米、山藥圪瘩瘩(土豆丁兒)放在一起熬,快熟時把面條煮進去,再“和”以炒酸菜。整個晉語區都有這種吃法,綏德叫“和和飯”,延安叫“和淘”“和飯”,山西太原、清徐叫“和子飯”。

(二)燴(huì)

“燴”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①烹調方法:炒菜後加少量的水和芡粉:~蝦仁〡~什錦。②烹調方法,把米飯等和葷菜、素菜混在一起加水煮:~飯〡~餅”。“燴(燴)”是後起字,《廣韻》未收。從“燴菜、燴餅”等的烹調方法看,這個字應當是從“會”孳乳出來的。

“燴”無疑是陝北副食中最常用的動詞。陝北人過去不炒碟子菜,所有熱菜都是多種原料燴出來的。肉燴菜,是用豬骨肉、白豆腐、山藥、酸菜、粉條燴的菜,是人們最喜愛的葷菜。素燴菜,主料多為白豆腐、山藥、酸菜,炝鍋時加上當地特有的“擇蒙兒(類似野韭菜)”。夏天就加入紅豆兒(豆角)、茄子、蓮花白等時令蔬菜。以“酸菜”為主的素燴菜也叫“熬酸菜”。“燴粉湯”配油糕,是過年、結婚、過生日、慶祝升學的必備食品。燴粉湯是用粉條兒配上羊肉丁兒或雞絲兒、丸子、炸豆腐、金針等做成的臊子。在日常生活中,“扁食粉湯、餃子粉湯”都是佳配。

最好吃的大燴菜專業做法(和燴)1

“花馍”是陝西走親訪友的互贈禮品,也是鄉土風情濃郁的藝術奇葩。圖為陝西省合陽縣村民李金賢(左)與婆婆為花馍上彩。新華社發

(三)熬(áo)

“熬”是指把糧食等放在水裡,煮成糊狀,如:~粥。陝北飲食中所有的稀飯都是“熬”出來的,如熬米湯、熬稠粥、熬八寶飯;副食也要熬,如熬臊子、熬酸菜、熬骨頭湯。此外,煎湯藥叫“熬藥”,冬至日炖豬頭、炖羊肉叫“熬冬”。做“年茶飯”神木叫“熬年食子”,可見“熬”字在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方言中,“熬”主要作為動詞使用,用“熬”命名的飯菜較少。榆林、米脂、綏德冬天常吃“熬菜”,是把曬幹的豆角浸泡後,和土豆塊兒、豬肉片、酸菜一起熬。“西葫蘆兒熬羊肉”“茄子熬羊肉”則是夏末、秋天羊肥了以後常吃的好菜。諺語雲:“六月六,西葫蘆兒/茄子熬羊肉。”

把“和”“燴”“熬”三個詞合起來看,陝北人飲食習慣的核心,可以用一個“和”字來概括:稀飯可以和菜,小米稀粥可以和面條兒,小米可以和大米、黃米,糜子米可以和黍子米,白面可以和玉米面、小米面。撈飯要和上菜吃,面條、揪片兒、抿夾兒、圪饦兒等面食都要和上臊子吃,挂面、饸饹、擀豆面要和上臊子吃。

圖一

圖二

飲食用詞也延伸到了陝北方言的日常用語中,現代語言學叫“隐喻”。陝北晉語把不睡覺趕夜工叫“熬夜”,把大年三十兒晚上守歲叫“熬年”,把打工叫“熬工”,把折磨和被折磨的狀态叫“熬煎、煎熬”。有一條嘲諷懶人的諺語雲:“白日兒遊門走四方,黑夜熬油補褲裆。”尤其有意思的是把“累”叫“熬”,由動詞引申為形容詞,“熬死了”(累極了)是陝北人的口頭禅,還可組成“熬累、熬乏、熬苦、苦熬實掙”等詞。“和”則可構成“夾和、摻和、攪和、調和”等詞。飲食習慣在人際關系的表達上也有所反映。陝北人把稀飯、米湯黏叫(見圖一),将人和人(尤指親戚之間)關系親近、走動多叫(見圖二),把頭腦清醒、辦事利索叫“湯清水利”或“清湯利水”。

不論是年茶飯還是平日的飲食習慣,乃至有關的日常用語,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的地理、物産和風俗特點。陝北位于農耕文化和牧業文化的交接地帶,多山、缺水,土地貧瘠,盛産谷、糜、黍、荞、豆等雜糧,主食較為豐富,羊、豬、雞肉較多,但蔬菜匮乏,從9月一直到第二年5月,副食主要是土豆、白菜。正因如此,陝北人就想方設法借助“和”來做出花樣美食。三個飲食特色詞,不僅反映了陝北地區飲食文化的特點,而且反映出特有的飲食文化在語言生活乃至社會心理上的投射。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8日12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