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中國地大物博,美食自然是百花齊放,琳琅滿目,其中在碼頭文化下誕生出來的美食也是數不勝數,其中,在四川周邊,兩大美食不可不提,一是名聞遐迩的四川、重慶麻辣火鍋,另一個就是樂山的名吃跷腳牛肉了。
這兩樣美食的誕生都關乎于碼頭工人的智慧,其中和動物内髒又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那個還是肩扛手挑,重體力活的時代,繁重的勞動讓碼頭工人們急需營養和補充體力的吃食,這時候,葷食、重油重鹽就不避免,同樣經濟實惠,接地氣的方式也應運而生。當時,很多棄之不要的牛、豬牲畜的内髒便成為了挑夫們的心頭好,一鍋煮之,暖和驅寒祛濕,同時保證營養美味。如今重慶火鍋和跷腳牛肉依然流傳至今。
重慶火鍋毋庸贅述,對于跷腳牛肉,很多人則是滿腹狐疑,不知何為跷腳牛肉,其實簡單來講,在早先,碼頭上支個大鐵鍋,各種牛雜魚貫而入,加水熬煮,大體5-6個小時,湯清澈鮮美,肉爛噴香,在碼頭工作的挑夫們飯點時刻,在大鐵鍋裡舀上一碗,或坐在石階上翹着二郎頭吃,或踩着條桌上的橫條上大快朵頤,“翹腳牛肉湯鍋”因此得名。
曾經難登大雅之堂,充滿煙火氣息的平民美食—跷腳牛肉,如今也是登堂入室,變得精緻了起來,但是依然保留了其傳統和精華。近來,在昆明,有一家名為“九匠跷腳牛肉”的餐廳吸引了才子的目光(小康大道和諧世紀對面),在樂山、眉山曾經品嘗過無數次的我,自然不能放過這一美味,正好擇一降溫之日,來一探究竟。
從門頭看來,古色古香的裝修,頓時充滿了古樸之感,門口支一個大鐵鍋,裡面炖煮着很多食材,牛腸、牛肝、牛毛肚、牛舌、牛肺、牛腦花、牛尾、牛蹄筋、牛氣喉、牛黃喉、牛火傘、牛腎腸、牛白肚、牛心、牛肉、牛肚梗、牛頭皮等二十餘種,真可謂物盡其用。紅燈籠,小閣樓,無一不彰顯着質感,同時我也對這裡的跷腳牛肉有了期待。
小蝶小碗小茶壺,必備蘸水,小火爐都準備齊全,就等着主角登場。
跷腳牛肉上菜極快,隻需從鐵鍋中舀出牛肉湯,然後把牛肉,牛雜等按食客需求改刀準備妥當,即可上桌,放到小火爐上保溫。跷腳牛肉,湯色清澈,濃縮的都是精華,據說下午1點左右進食是最佳時間,經過早上5-6小時的煮制之後,鮮味逼出,肉香味美。
九匠的翹腳牛肉古法制作,鐵鍋炖煮,加入秘制中草藥香料料包,選用幹牛肉(不注水),将下裡巴人的吃法變成陽春白雪式的吃食,在這裡,牛雜也是頗有講究,不似原來的粗犷。小鍋、中鍋、大鍋的區分也滿足了食客不同的需求,快速、營養、豐富、美味是九匠的特點。
跷腳牛肉的吃法其實頗為簡單,已經不像原來要翹着二郎腿或者沒有凳子站着吃了,我們可以舒舒服服的坐着,慢慢的吃。吃跷腳牛肉,首先一定要先喝一碗湯,嘗嘗鮮,同時暖暖胃,然後加一片牛肉吃本來的肉香,最後拿牛雜裹着幹辣椒面送入口中,先辣後香。這三個套路下來,之後就可以不拘一格,粗犷式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了。
正宗的跷腳牛肉就是清湯炖煮,原汁原味,滋補鮮香。九匠為了滿足春城吃貨的需求,有一款名為鮮燒牛肉的産品,以麻辣為主,偏向重口味,牛肉塊大,風味十足,配菜多樣,先吃後涮。其中一款特别的菜肴—苦筍,絕對是四川老鄉的心頭好,苦筍在四川一帶頗受歡迎,其清熱敗火,口感清脆,苦中帶鮮,煮在火鍋裡,相得益彰。
主菜過後,小吃必不可少。幹巴牛肉又名“牛肉中的漢堡”,經三道工序,七天時間制作完成,先腌制三兩天→進熏房用楓木熏三兩天→進鹵水鹵制,其吃法也頗為講究,一片牛肉夾一片蒜,三兩顆花椒,越嚼越香,餘味無窮。爆炒牛肝,芙蓉血旺,口感都是嫩滑的代表,所選食材頗為講究,肝選自水牛,有些珍貴,鴨血新鮮,制作精良。
鍋盔作為四川的名小吃,現做現吃,嬌豔欲滴的紅糖就要滴出來,皮酥内軟,是肉食過後最好的補充。
一衆美味,擺上桌面,既有傳統風味,又有名特小吃,顔值與内涵兼具,美味與營養并存。跷腳牛肉搭配各種味型,豐富的配菜,如今這種美食依然活躍,為人們津津樂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