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防治“腦海中的橡皮擦” 阿爾茨海默病診療三大誤區要避免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知彼知己 早防早智——攜手向未來”。提到阿爾茨海默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老糊塗了。但實際可沒有這麼簡單。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因為一些誤區,導緻就診率和治療率非常低,從而耽誤了治療的好時機。
近期正在熱映的電影《媽媽》,講述了85歲母親照顧65歲患阿爾茨海默病女兒的故事。影片細膩地展示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細節,讓觀衆關注到他們真實的生活。
在實際生活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在複旦中山廈門醫院的病房内,77歲的傅阿姨正準備出院。前不久,她被診斷為輕中度的阿爾茨海默病。傅阿姨的家人介紹說,三年前,老人曾跟随小兒子旅居國外。回國後,孩子們發現,老人變得記不住事兒了。
傅阿姨兒媳 張女士:回家的時候,我們感覺她的記憶力下降得非常明顯,藥也忘記吃了。
經過臨床檢查、神經心理量表評測及影像學檢查,傅阿姨的表現,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
複旦中山廈門醫院神經内科執行副主任 費國強:從影像學來看,她有全腦的萎縮,很重要的一點,她的海馬(體)萎縮比較明顯,海馬(體)是一個跟我們記憶相關的部位。
醫生介紹說,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最典型的臨床表現,就是記憶力下降,尤其“近事記憶遺忘”。也就是說,記不住最近發生的事情,對年輕時的事情,反而記得很清楚。
目前,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具體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多數研究認為,它與大腦神經系統的退化相關。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且女性多于男性。60歲以上女性出現認知障礙,通常是同年齡段男性的2到3倍。然而從臨床來看,目前仍有不少人對阿爾茨海默病,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老糊塗”不是病 不用治
北京天壇醫院認知障礙科主任 張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診率非常之低,輕度癡呆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診率僅為14%,在重度癡呆階段,阿爾茨海默病的就診率不過34%。很大比例的老年人認為,當年老的時候出現記憶力下降,或者其他認知領域功能的下降,是自然老化的過程。
專家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有幾個發展階段:從認知正常到主觀認知下降,再到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最後發展為阿爾茨海默病。其中,“主觀認知下降”階段,是延緩病程的重要時間窗,越早識别并通過藥物治療,越能夠有效延緩病情的發展。
誤區二:反正治不好 幹脆放棄了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沒有治愈的方法,所以被稱為“最溫柔的絕症”。但這不意味着無法治療。
北京天壇醫院認知障礙科主任 張巍:通過藥物治療,我們可以全程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延緩患者病情的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我們還有多種非藥物的治療手段,包括進食、均衡的膳食、擁有良好的睡眠和堅持有氧運動。
誤區三:随意停藥沒關系
由于患者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就要進行長期的規範治療。很多患者稍有好轉,就會随意停藥。
北京天壇醫院認知障礙科主任 張巍:推薦每3到6個月來就診,由我們醫生來評價患者症狀的變化。根據評價的結果,來調整治療方案,不要随便停藥。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