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鈣化=動脈硬化?健康體檢當中,不少中老年朋友的X線胸片或胸部CT檢查報告上,會寫着這樣一個診斷描述:“主動脈/冠狀動脈壁鈣化。”然而,很多人對此,并沒有太在意。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一說,到底應該如何正确認識動脈鈣化的意義;動脈鈣化的存在,到底是有利于血管的穩定,還是不利于血管的穩定;以及,我們平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又該如何治療。
動脈鈣化這種現象,并非是近幾年才被發現的。早在19世紀,就已經有病理學家觀察到了這種現象,并提出,這是一種動脈血管的被動、退化性過程。而随着對動脈鈣化研究的不斷深入,醫學專家們越來越認識到,這其實是一種動脈系統主動的、嚴格調控的病理過程。
對于普通人而言,大家最想弄明白的首要問題就是:動脈存在鈣化,是不是就意味着動脈發生了硬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動脈的鈣化,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标志性的表現。也就是說,如果您的體檢報告中提示主動脈或冠狀動脈鈣化,那麼,這意味着您的血管已經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了。
動脈鈣化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弄清楚,醫學研究認為,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血管局部炎症、成骨細胞激活、骨相關蛋白表達增多、血管壁礦化作用等有關。而醫學觀察發現,以下這些因素,增加動脈鈣化的發生風險:
首先,年齡與性别,與動脈鈣化的風險有關。年齡越大,發現動脈鈣化的概率越高,這與年齡增大伴随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高有關;而在絕經期前,女性的動脈鈣化風險低于男性,而在絕經期後,這種風險會變得與男性相似。
其次,糖尿病與動脈鈣化的風險有關。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的動脈鈣化檢出率比較高。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動脈斑塊負荷以及平均鈣化面積百分比,要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再者,慢性腎髒疾病與動脈鈣化的風險有關。腎功能下降,被認為是動脈鈣化,尤其是冠脈鈣化的重要危險因素。終末期腎病,需要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當中,超過80%可以發現冠狀動脈鈣化。
動脈鈣化,斑塊穩定的“雙刃劍”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與發展,會在血管内逐漸形成粥樣斑塊,斑塊的炎症和内部成分的改變,會使得其穩定性發生變化。不穩定的動脈粥樣斑塊,容易發生破裂,一旦破裂,會成為一個血小闆聚集的“中心”,而血小闆的快速聚集會形成急性血栓,阻斷動脈血流。當這一過程發生在冠狀動脈時,就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而這一過程發生于腦動脈時,就會造成腦中風。
既然動脈鈣化,提示動脈已經存在粥樣硬化了,那麼,到底,動脈鈣化對動脈粥樣斑塊的穩定性有怎樣的影響呢?鈣化到底是增加斑塊破裂的風險,還是可以促進斑塊的穩定性呢?
目前的研究認為,動脈鈣化對于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的影響,具有“雙刃劍”的特點。
從組織學和影像學的角度,動脈鈣化可以為分為兩大類:“微鈣化”與“大鈣化”,它們對于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的影響,是有所不同的。微鈣化也叫做“點狀鈣化”,主要是指鈣沉積的顆粒大小不超過2mm的動脈鈣化;而大鈣化的鈣沉積顆粒大小往往超過2mm,≥5mm的連續鈣化段被稱為“彌漫性鈣化”。
點狀鈣化與彌漫性鈣化
研究認為,微鈣化往往提示動脈斑塊不穩定性風險較高,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增加;而大鈣化則相反,往往反映動脈粥樣斑塊的發展處于非活躍期,炎症程度輕微,斑塊較為穩定,發生破裂的風險低。
此外,當動脈粥樣斑塊造成血管的嚴重狹窄時,醫生往往需要在這裡植入支架進行介入治療。而動脈鈣化,一般多發生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部位,這會明顯增加介入治療的難度,以及手術過程中的不确定性。
動脈鈣化的評估與治療對于在體檢當中發現動脈鈣化的朋友而言,需要警惕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但也不必過度擔心。首先,應該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進行大緻評估:
第一,應該全面評估自身存在哪些需要管理和治療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比如,吸煙、過量飲酒、肥胖超重、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等;
第二,回顧一下,是否存在冠心病、缺血性腦卒中等疾病的臨床症狀,比如,勞力性胸痛、胸悶,頭暈、頭痛、肢體麻木與乏力等。
第三,如果存在較多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也常出現冠心病或腦缺血症狀,那就需要進一步對冠狀動脈或腦動脈進行詳細檢查,排查血管是否存在斑塊與狹窄,以及動脈鈣化的嚴重程度。常用的評估技術包括,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冠狀動脈或腦動脈造影、血管内超聲以及光學相幹斷層掃描(OCT)等。
在治療方面,目前并沒有專門抑制動脈鈣化的特效藥物,主要的治療與管理原則與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緻的,可以大緻分為兩大類:健康生活方式的幹預與藥物控制。
生活方式的調節原則是:
第一,戒煙、限制飲酒,控制這些不良生活習慣;
第二,減輕體重;
第三,均衡膳食,提倡低鹽、低膽固醇、低脂肪飲食,多攝入優質蛋白與膳食纖維;
第四,開展規律的運動鍛煉等。
而在藥物治療方面,主要有兩類藥物比較常用:
第一,抗血小闆藥物,這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血小闆的聚集,降低急性血栓形成的風險,防止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第二,他汀類降脂藥物,這類藥物不光能夠降低血脂,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穩定性,遏制動脈粥樣硬化的不斷進展。
當然了,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的評估與治療,都應該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來進行。
最後,總結一下,體檢發現動脈鈣化,這往往提示動脈存在粥樣硬化。鈣化對于動脈斑塊穩定性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微鈣化提示斑塊不穩定的風險較高;而大鈣化則提示斑塊相對穩定。發現動脈鈣化後,應該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症狀等進行評估,如果懷疑血管存在嚴重動脈硬化性狹窄,應該做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動脈鈣化的治療,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抗血小闆藥物以及他汀類降脂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