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中國和西方烹饪方式的時候,蒸煮和燒烤也就成為兩者區别的重要标志。
從《說文》中收了煮的三個小篆形體可以看出,煮的意思是把東西放在容器裡,加上水、放在火上使食物變熟,作為烹饪方法來講 ,煮這個形體反映了,人類飲食發展當中一個特别重要的變化。
煮的幾個不同的小篆書寫形式,正是強調了煮這種烹饪方式的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 有火,第二是有烹煮食物的器具,能裝水的最合适的容器是陶器也就是“䰜”,可是陶器在發明之初是比較粗糙的,隻能用于汲水或者是儲存東西,一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的燒制技術漸漸成熟,人們用黏土燒制出來的陶器比較堅硬而且耐火,所以就給煮法的産生奠定了基礎。 第三同其他方式相區别,因為糧食直接放在火上烤不容易熟。所以古人想到了通過加水燒熱來使食物變熟,這樣才有了煮的方法。
烹煮出來的帶汁的食物就是羹。羹的小篆形體跟這個煮的小篆形體很像,對放在食器裡烹煮的不僅僅是肉,還可以是别的食材,即使是烹制肉食的時候,古人往往也會加一些蔬菜,這樣不僅可以調味也使葷素相互搭配,
在中國曆史上有幾位善于煮羹的人,更是從煮羹當中悟出了治國的道理,比如商代的伊尹,他是從宮廷廚師一直做到了輔助商湯的宰相。有一次伊尹煮了一道鹄鳥之羹,商湯品嘗後覺得味道很好就向他詢問烹饪的方法,伊尹說食材與火候各個方面搭配的剛剛好,這樣才能算是達到了真正美味境界。伊尹說,治理國家也和做菜一樣,隻有君臣、君民關系調理順和,國家方才能治理好。
羹的烹制是以煮為基礎的,而在古代普通百姓生活并不富裕,烹煮豆類食物是老百姓的日常食譜。《戰國策》裡面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就說明了這一點。
談到煮豆,人們往往會想到曆史上有名的七步詩,相傳當時已經當了皇帝的曹丕,讓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好一首詩,否則就會被殺頭,面對兄長的威逼,曹植的腦子裡浮現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煮豆的情景,這首源自生活的詩,據說也讓曹植免于殺頭之禍。
有了加水烹煮的方法之後,人們在烹煮的基礎之上,又産生了炖、煎、熬、鹵、燒 、煲、汆、涮等等烹饪的方法,可以說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烹饪食物的方式和口味,有人說在中國的烹饪方法當中,如果把炙看作是烹饪之父的話,那煮可以算作是烹饪之母了,可見煮這種烹饪方式在烹饪當中所占的重要的地位。
下期預告:
蒸飯的蒸,在古代竟然和做飯一點關系也沒有,那麼蒸字在古代究竟代表什麼呢?蒸飯這個詞又是什麼時候才出現的呢?明天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王洪湧教授将為您講解與烹饪方法相關的漢字——蒸,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