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肛周濕疹一般多久能好

肛周濕疹一般多久能好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9 02:20:44

肛周濕疹一般多久能好? 一、 流行病學及中西醫病因、病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肛周濕疹一般多久能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肛周濕疹一般多久能好(肛周濕疹的診斷和治療)1

肛周濕疹一般多久能好

一、 流行病學及中西醫病因、病理

肛周濕疹(Perianal eczema)是一種常見的非傳染性皮膚病,是肛門周圍皮膚黏膜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症,病變多局限于肛門周圍皮膚,亦偶有蔓延至臀部、會陰及陰蒂,局部可出現紅疹、紅斑、糜爛、滲出、結痂、脫屑。病程長,肛門周圍皮膚常增厚,顔色灰白或暗紅、粗糙,以緻發生皲裂、滲出、瘙癢、反複發作為主要特點,任何年齡均可發病。

(一)中醫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肛周濕疹屬肛門濕瘡範疇,稱之為“浸淫瘡”、“血風瘡”、等。曆代醫家對于肛周濕疹的病因病機進行了逐漸深入的讨論。中醫古代文獻對肛周濕疹的認識,首見于《金匾要略》“浸淫瘡,黃連粉主之”。《外科正宗》認為,“血風瘡,乃風熱、濕熱、血熱三者交感而生。”其後各家的論述,病因不外乎風濕、血熱、血燥而成。《瘍科心得集》雲:“濕毒瘡一此因脾胃虧損,濕熱下注,以緻肌肉不仁而成;又或因暴風疾雨,寒濕暑熱侵入肌膚所緻。在外屬足陽明、少陽經,在内屬足厥陰、太陰經。”《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風瘡”:“乃風濕客于谷道,形如風癬作癢,破流黃水浸淫,遍體微痛”。中醫認為肛周濕疹多因風、濕、熱邪留滞肌膚,或飲食傷脾,脾為濕困,運化失司,或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所緻,“濕”是其主要因素。

(二)西醫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為過敏性疾病,屬Ⅰ、Ⅳ型變态反應,與遺傳、免疫和對生理藥理介質反應異常有關,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免疫異常是其發病的關鍵環節,環境因素在本病發生中也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其原因雖不确定,但與下列因素有關:

1.變态反應 其誘因有:①緻敏食物(魚、蝦、蟹、蛋等)或緻敏性藥物;②局部病變的刺激,如痔、肛裂、脫肛、肛管上皮缺損、肛門失禁等;③患者自身的組織蛋白在其體内或體表經過—種複雜過程,使患者皮膚發生自體敏感作用;④絲織品、毛織品、肥皂、人造纖維、香脂、染料、外用藥物等的刺激;⑤花粉、灰塵、塵螨等;⑥刺激性食物,如蔥、蒜、酒等辛辣性食物的刺激。

2.精神情緒障礙 常見的如過度勞累、緊張、憂郁、失眠等神經精神性疾病。

3.其他 營養失調、消化不良、胃腸疾病、内分泌失調、婦女白帶增多、腸道寄生蟲、肝腎功能不全等均可誘發本病。

二、診斷和鑒别診斷

(一)臨床表現

按其病程和皮損情況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

1.急性濕疹 發病急,起初損害多形性,可見肛門部皮膚發熱,潮紅、腫脹。一般界限不清,可逐漸向健康皮膚蔓延,稱為紅斑性濕疹;随着病程的發展,在潮紅或其周圍健康的皮膚上,可出現散在或密集的米粒大小的丘疹,數量多少不定,稱為丘疹樣濕疹;若炎症繼續發展,則丘疹充滿槳液,變為疱疹或水疱,稱為水疱性濕疹;水疱感染後,其内形成膿疱,稱為膿疱性濕疹;經過搔抓,膿疱或水疱破裂後,則存漿汁和膿液流出,出現潮濕和糜爛,稱為糜爛性濕疹;當滲出液幹燥後,形成粘着的痂皮,稱為結痂性濕疹;經治療後,各型濕疹的炎症現象逐漸減輕,受累的皮膚覆以白色細微的糠粃狀脫屑,稱為鱗屑性濕疹。

2.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在其演變的過程中或治療不當,拖延時間長,各種皮疹的炎性症狀減輕并出現鱗屑,結痂等,稱之為亞急性期。

3.慢性濕疹 急性亞急性濕疹日久不愈,可以轉化為慢性濕疹。其特征為水腫及炎症減輕,幹燥、呈棕紅色成帶灰色,浸潤及變厚更為明顯。

實驗室檢查:主要用于鑒别診斷和篩查可能病因,血常規檢查可有嗜酸粒細胞增多,還可有血清嗜酸性陽離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變應原檢查有助于尋找可能的緻敏原,斑貼試驗有助于診斷接觸性皮炎,真菌檢查可鑒别淺部真菌病,疥蟲檢查可協助排除疥瘡,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查可幫助鑒别具有濕疹皮炎皮損的先天性疾病,皮損細菌培養可幫助診斷繼發細菌感染等,必要時應行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

(二)診斷與鑒别診斷

該疾病主要依據上述各型皮損的特點和病程發展變化等來診斷。鑒别診斷:

1.肛周派傑氏病:好發于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臨床表現為:①起病慢,病史長,出現症狀到确診平均4年左右。②本病臨床表現不一, 肛周瘙癢是最主要的症狀,局部用皮質類固醇藥物不能緩解。肛周濕疹樣改變,初為肛周丘疹或鱗屑狀紅斑,逐漸擴展為浸潤斑,肛周潮紅,糜爛、潰瘍,流液也較為常見,潰瘍長期不愈,有灼痛感。③若累及肛管黏膜,多伴發直腸癌;累及尿道或宮頸,易發生尿道癌或宮頸癌。

凡肛周濕疹斑伴頑固性瘙癢,局部應用皮質類固醇不能緩解,應高度懷疑本病。有下列表現應引起注意:①肛周潰瘍長期不愈,并排除其他疾病可能。②有肛周損害伴有直腸癌、尿道癌或宮頸癌的表現。組織學檢查是确診的唯一方法。

2.表淺真菌感染 股癬蔓延至肛周,其皮損類似本病,類固醇不能緩解症狀,但抗真菌藥物治療有效,刮屑鏡檢可見菌絲或孢子。

3.肛周Bowen病 為肛周表皮内鱗狀細胞癌,組織學檢查可鑒别。

三、治療方法及述評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狀、減少複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一般治療 ①患者教育:需要說明疾病的性質、可能轉歸、疾病對機體健康的影響、有無傳染性、各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及可能的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尋找和避免環境中常見的變應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過度清洗,對環境、飲食、使用防護用品、皮膚清潔方法等也應提出相應建議; ②避免誘發或加重因素:通過詳細采集病史、細緻體檢、合理使用診斷試驗,仔細查找各種可疑病因及誘發或加重因素,以達到去除病因、治療的目的,如幹燥性濕疹應治療使皮膚幹燥的因素,感染性濕疹應治療原發感染等; ③保護皮膚屏障功能:濕疹患者皮膚屏障功能有破壞,易繼發刺激性皮炎、感染及過敏而加重皮損,因此保護屏障功能非常重要。應選用對患者皮膚無刺激的治療,預防并适時處理繼發感染,對皮膚幹燥的亞急性及慢性濕疹加用保濕劑。了解患者的全身情況、生活習慣、生活環境、職業特點、既往病史、過敏狀态等,盡量避免可疑的過敏源,并避免再刺激。

2、中醫中藥治療

(1)濕熱浸淫

證候:肛周皮膚潮紅、水疱、糜爛、流液,邊界彌漫,劇烈瘙癢,可伴胸悶納呆,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本型相當于急性濕疹。

治則:清熱利濕,涼血疏風。

方藥:萆薢勝濕湯加減。

常用藥:萆薢10g、黃柏10g、牡丹皮10g、澤瀉10g、生薏苡仁10g、苦參10g、龍膽草10g、黃芩10g、茯苓10g、蒼術10g、生甘草6克。

(2)脾虛濕盛

證候:本型相當于亞急性濕疹,症見皮損色暗或淡紅,水疱不多,但滋水淋漓,常伴有胃納不香,面色萎黃,便溏尿少,苔白膩,脈滑。

治則:健脾燥濕,養血潤膚。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常用藥:蒼術12g、白術12g、陳皮10g、豬苓10g、徐長卿20g、澤瀉10g、車前草15g、薏苡仁10g、生甘草6g。

(3)血虛風燥

證候:本型相當于慢性濕疹,症見皮損肥厚,角化皲裂,或有抓痕血痂,反複發作,經久不愈,常伴有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則:養血疏風,除濕潤燥。

例方:四物消風散加減。

常用藥:生地黃15g、白芍15g、當歸10g、丹參20g、雞血藤15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萆薢10g、茯苓10g、生甘草6g。

3、止癢劑和抗組織胺藥物的應用

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每次10ml,每日1次,嚴重者可加地塞米松5mg。口服鹽酸苯海拉明、撲爾敏、斯特林、異丙嗪等有助于止癢,加服安定等鎮靜類藥物,有助于增加療效。

4.局部用藥

(1)急性期 急性期無水疱、糜爛、滲出時,建議使用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乳膏或凝膠;大量滲出時應選擇冷濕敷,如3%硼酸溶液、0.1%鹽酸小檗堿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有糜爛但滲出不多時可用氧化鋅油劑。

(2)亞急性期 可用硼酸氧化鋅軟膏、氧化鋅油、考的松軟膏、膚輕松軟膏或撒布滑石粉等。

(3)慢性期 可用2~10%硫磺煤焦油軟膏、考的松軟膏、20%-40%尿素軟膏、5%-10%水楊酸軟膏等。此外,可用中藥青黃散粉末,患處濕者則幹搽,幹者用香油調搽。

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依然是治療濕疹的主要藥物。初始治療應該根據皮損的性質選擇合适強度的糖皮質激素:輕度濕疹建議選弱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損建議選擇強效糖皮質激素如哈西奈德、鹵米松乳膏;中度濕疹建議選擇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強效糖皮質激素連續應用一般不超過2周,以減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應。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毗美莫司乳膏對濕疹有治療作用,且無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可适當選用。滅活埃希的松軟膏對肛周濕疹療效确切,與氫化可的松合用可增強療效,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細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誘發或加重濕疹,因此抗菌藥物也是外用治療的重要方面。可選用各種抗菌藥物的外用制劑,也可選用糖皮質激素和抗菌藥物的複方制劑。其他外用藥如焦油類、止癢劑、非甾體抗炎藥外用制劑等,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應用。

述評:肛周濕疹是肛腸科常見的肛周皮膚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臨床常用藥物有抗組胺、抗變态反應藥物、糖皮質激素、消炎止癢藥物和鎮靜劑,用藥途徑包括口服、外塗或局部注射,其藥物不良反應阻礙了藥物的使用。中醫藥治療肛周濕疹同樣采用多途徑綜合治療,中藥内服、外用以及熏洗等,但目前缺乏有力的詢證醫學研究依據評估療效及安全性,缺乏統一的有指導意義的治療方案,這與中醫理論的複雜性關系密切,因此當進行前瞻性随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評估中醫藥的優勢及安全性,指導臨床治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