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踏遍萬水千山,才明白:根在之處情最深。
我是侗族,被漢化的侗族。侗族有兩個新年,農曆三十是第二個新年,也是大年。
物資不富裕的小時候,對春節格外地期盼,那時候的年味,在現在,隻要稍作回想,幸福就能沁心脾:
那時不數算日子,可孩子敏銳的嗅覺總能第一時間明白,年,就要到了!
——
二十年前的冬夜是異常寒冷的,村子裡泥濘的小道連接着一家一戶的點點星光,一到臘月,長輩們拎着手電筒聚集在一戶人家家裡,商議着殺年豬的事情。因為屠夫有限,必須排日子。
沒有輪到的,也會早早的去當日的主人家幫忙:燒水磨刀,接屠夫,抓豬放血切肉;婦女們則忙碌地處理内髒,做“泡湯”(主要由豬血,内髒,肉末和香蔥),請親朋好友來吃,一同分享這盛年的喜悅。
這時候,留下一部分新鮮的肉,便要開始着手備臘肉臘腸:抹上鹽,上炕,每日柴火不間斷地熏制;一同上炕的,還有一道春節必不可少的重要菜品,那就是豬血丸子:豬血,肉,豆腐都必須是最新鮮的,當日現做。
這是大人們異常忙碌的一天,随着村子裡隔天清早就此起彼伏的殺豬的叫聲,年味也就正式彌漫開來。
春節前,還有一項需要一家老小都上陣的活動——打糍粑。每年春耕種下水稻之際,田埂裡總有一處角落是留給糯米苗的,糯米秋日收成後曬幹,放至糧倉,以備春節打糍粑用。
人們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左右由兩個人用木頭做成的“碓錘”揉打,再着一人給糍粑整形,随着一陣陣吆喝聲,糯米便成了糊狀。其他家族成員負責揉糍粑:留出一部分原味糍粑後,剩下的做成野菜味和紅薯味,擰成圓陀壓扁,塗上蜂蠟。圓形寓意家人年年團圓,風幹後用水缸裝滿涼井水存放在陰涼處,除了以備新年食用外,這還是農民上山幹活攜帶的一種重要幹糧——隻需火烤熟便可食用。
圖片來自網絡
早在臘月之前,趁着太陽正好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勤勞的婦女要備好蜜餞,最常見的數冬瓜蜜餞和柚子蜜餞,心靈手巧的婦女往往在蜜餞上雕刻各種寓意吉祥的圖案來祈禱吉祥。
圖片來自網絡
此外,還要将糯稻米蒸熟,用植物的汁水染上紅黃綠顔色,曬幹,這就是“泡茶”,這就正月裡的每個早上都必須要上桌的早食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
年味就這樣,像侗家人的酒一樣,越來越濃烈了。
釀糧食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滿滿一天的工程,沒有侗族人不愛家裡釀的這口酒,侗族男女也都是喝酒的一把好手!
圖片來自網絡
貼對聯,裡外打掃衛生,全家老少都要洗澡換姊妹衣服,這一切,就都變成新的了,就隻要等着迎接這新的一年自己到來了!
圖片來自網絡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除了能穿新衣服,吃各種平日裡吃不到的美味外,還有就是領壓歲錢。
通常孩子們這天會早早睡下,因為第二天一大早,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天還未蒙蒙亮,整個村子裡的鞭炮就陸陸續續地傳開了,這樣就翻開了新年第一天的篇章:
撿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門撿一小捆柴禾進家門。湘西發音是柴、财不分的。撿柴就是撿财。撿柴喜就是撿财息。開财門後,會裝香,燒紙,點青油燈,敬茶,寓意把财神迎到神龛上敬奉,希望财神永駐在自己家裡。
孩子們一大早便三五成群地,挨家挨戶去讨要糖果了,他們會為他們這一天的努力成果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有很多可以不被大人支配的“私有财産”了。
炸酥肉,做酒釀,浸甜豆和甜姜片。甜豆水是用來新年迎接客人的:當遠方的親戚進門,主人就立馬為他們端上新的臉盆和毛巾洗臉洗塵,然後端上甜豆,姜片和點心。
交通不便的年代,走親戚需要翻山越嶺,滿身泥濘隻為看一個人;那時候的車馬很慢,慢到可以圍坐下來,細數生命的掌紋;
不過數載,便不複往日情真意切,錢帶來了很多東西,但輕易也拿的走,錢帶走的,卻再難贖回來。
我們不再是會為得到一顆糖果就歡欣鼓舞的孩童。
隻是那年味,正鎖在那顆糖果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