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4歲的婷婷(化名)得了怪病,三天兩頭嘔吐,最多時一個月發作3次,每次嘔吐5-6天,累計一月嘔吐竟達15天。
今年9月中旬,婷婷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兒科住院,出院距今快兩個月沒再發作,且化驗血常規,血生化等指标全部正常,情況良好。
兒科主任醫師朱海峤說,這種病例好幾年才會碰到一兩例。
一天嘔吐20多次
兩年裡住了10多次院
兩年前,天降橫禍般,4歲左右的婷婷無由來突然發病,每次嘔吐發作要連續吐六七天,最多時一天嘔吐20多次,多為胃内容物和清水,即使不吃任何東西也吐,吐得天昏地暗。
偶爾,伴有輕微的腹痛,但沒頭痛,沒發燒。嘔吐發作時無法進食,婷婷隻能靠每天輸液維持生命。
“最早還以為受涼或者什麼東西吃壞了,一而再,再而三,覺得不對勁了,跑了好幾家大醫院,兩年多時間住了十多次醫院。”婷婷的外公說。
父母工作忙,婷婷自小一直由外公帶。兩年來,外公帶着婷婷馬不停蹄,一次次奔走于多家醫院門診或住院治療。每次都要住院治療六七天,嘔吐才能暫時停止。
病在孩子身上,疼在老人心裡。經常是,孩子嘔吐似翻江倒海,難受不已,治療時戳針輸液,痛苦哭泣,老人恨不得替代心肝寶貝打針吃藥,但隻能強忍淚水安撫着,不斷給孩子打氣。
每一次孩子出院後,老人都會在紙上詳細記錄入出院時間,住院天數。
如此良苦用心,是外公覺得,“醫生看到紙上記錄的住院史與病曆,可以快點了解病史,盡快采取措施,好讓孩子的治療少耽擱,少痛苦。”
外公記錄婷婷十多次出入院時間
“這樣細心的患者家屬很少見。”見過這張字條的醫生都感慨不已。
朱海峤說,看似僅是些簡單的數字,确實方便醫生浏覽下就得到一些有用信息,比如,婷婷今年發病比前兩年頻繁了。
就醫時嚴重脫水、
電解質紊亂、精神虛弱
今年9月中旬,孩子輾轉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挂了兒科朱海峤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朱主任評估了孩子的病情,當時孩子出現嚴重的脫水和水電解質平衡的紊亂,精神非常虛弱。
病情相對較嚴重,必須再次住院治療。朱主任最後給出的診斷是“周期性嘔吐綜合征,伴低鉀低氯和代謝性堿中毒”。
經過對症和支持治療,6天以後症狀緩解出院。
“外孫女現在不嘔吐,食欲很好,人胖了不少呢!”兩天前,6歲的婷婷在外公陪同下來複查,朱海峤欣喜地看到,婷婷看起來與上次發病住院時狀态判若兩人,胖了一圈。
朱海峤與婷婷
“别掉以輕心啊,周期性嘔吐是一個慢性病,以後還可能會再次發作,所以需要長程的管理和預防性治療,盡可能減少發作次數,達到長期無發作狀态。”
朱海峤主任也提醒,現在婷婷要适當控制飲食,防止體重過多增加,導緻肥胖。
周期性嘔吐
是一種特發性疾病
朱海峤介紹,周期性嘔吐也叫周期性嘔吐綜合征,是一種特發性疾病,其特征表現是反複、固定特征的嘔吐發作,間歇期正常或恢複基線健康狀态。
該病多在兒童期起病,成人患病相對較少。兒童患者發作可以延續到成人。
“周期性嘔吐的發病機制仍不十分清楚。文獻報道,大多數周期性嘔吐患者和偏頭痛相關,這表明兩者可能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過程。可能與線粒體疾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高反應性、内分泌敏感性、食物過敏等有關。
因此,在學術上,通常認為這是一種變異性的偏頭痛,或者叫特殊類型的偏頭痛。這些患者若幹年後可能會發展成偏頭痛” 。
目前,周期性嘔吐沒有特異性的診斷方法,主要是依靠病史和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後作出診斷。通常采用以下标準:
1. 在任意時間段至少發作5次,或者6個月至少發作3次;
2. 間歇性發作的劇烈嘔吐,持續一小時至10日,兩次發作相隔至少一周;
3. 每次發作症狀和模式基本固定;
4. 發作間期能恢複至基線健康狀态;
5. 排除其他病因。
朱海峤表示,治療上可分為緩解期的預防性治療和發作期的對症支持性治療。雖然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但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預防或治療藥物,如止吐藥、鎮靜藥、情緒穩定劑、抗癫病藥等,這些藥物可以降低孩子的嘔吐的發作頻率,力求以達到無發作狀态。
來源:青年時報(qnsb-guanfangweixin)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