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他植的樹,沒有不成活的,而且棵棵長得高大茂盛。有人問他種樹的訣竅,他回答說,沒有什麼秘訣,隻不過是“順木之天,以緻其性焉爾”。也就是說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如何“順木成天”,就是栽樹時,要讓它的樹根舒展,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培勻、培實,然後,就不要再管他了。有的人栽樹不是這樣,栽樹時,樹根卷曲着,全用生土不說,不是培得太緊就是培得太松,栽完後不放心,每天早晨去看看,上午去摸摸,晚上再搖搖,甚至抓破樹皮查驗一下它是否已成活,這些做法雖然是關心它,但實際卻害了它,讓樹木遠離了天性,自然難以成活,即便成活了,也難以成茂盛樹有兩種,一種是參天的棟梁之材,一種是纖細的盆中之景。
種樹如此,孩子教育更是如此!
教育是什麼?在拉丁文裡,教育一詞是“educate”。其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孩子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内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來說,西文的“教育”強調的是“内發”同,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内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态。這也就是說,教育首先應是讓孩子健康成長!這個成長,不應是把孩子養在溫室裡,扣在大棚裡,而是讓孩子自然地成長!西方的教育的本義與郭橐駝講得種樹道理是是相通的。
可是,我們現在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卻是違背了這個自然規律,相信了某些人炮制的所謂的“起跑線”,為了讓離子 赢在起跑線上,小孩子剛生下來就不惜重金,抱着他們到所謂的“劍橋”“哈佛”大學去接受英語的熏陶,相信了這就是“母語教育”,天真地以為,孩子長大了就自然會說英語,孩子剛牙牙學語,就開始教他們背唐詩,學數數,幼兒園裡就開始學拼音,學識字,學速算,是的,家長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孩子看起來很聰明,上一年級的時候,課本上的内容全學會了,孩子一考就是雙百,但是,令家長們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年級的升高,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三年級開始學英語,孩子剛出生“母語教育”也沒有發揮出其“母”的優勢,孩子學起來照樣也困難……而我們家長還不承認這是自己拔苗助長的結果,又陷入讓孩子瘋狂的補課、培訓的漩渦中不能自拔,直至中考、高考,孩子成績一塌糊塗,家長仍是如夢不醒,不反思自己的教育的失誤,反過來抱怨孩子的愚笨……
就算那些如家長期望沒有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怎麼樣?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好,家長就希望他們更好,于是不惜重金,想盡千方百計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可是,孩子這一路學到了什麼呢?考試,就是學會了考試的内容。為了讓他們考出一個好成績,凡與考試無關的内容統統統删去,将他們整天圈囿在校園,蜷縮于教室,埋頭于書本,什麼音樂、體育,美術都成了課表上的一個名詞!整日不見陽光的孩子,要麼肥胖無比,要麼面黃體疾,小小的孩子,本應是雙眸炯亮,現在卻成了眯眼的近視……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十一二點還不能睡覺,沒有了雙休,沒有了節假,更沒了有時間去玩耍……
教育的含義被異化成了“應試”,壓得孩子擡不起頭,喘不過氣,生理心理都出了問題……一個個孩子不堪作業、考試、分數的重壓從高樓上跳了下去……
終于,也有一部孩子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了,卻是找不到工作,單位說,他們情商太低;勉強找到工作的幸運者,卻又不懂得珍惜,舍不得流汗出力,一言不合就辭職,跳槽當作家常便飯吃,不願工作了,就呆在家裡,打打遊戲、啃啃老……
我們現在的家長,現在的教育,真的是到了應該反思的時候了。教育孩子不是“機械制造”,要“順木之天”,要把孩子培養成之材,那就應象唐朝的郭橐駝一樣,“緻其性焉”,即順應樹的天性去培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