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隆彙
距離高盛調低蘋果目标價至140美元過去半年,蘋果股價已經要奔着220去了。
今天蘋果Q2業績出來之後,盤後上漲4.48%,重返萬億市值,跟微軟一起,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兩家公司。
之前1月份我有分析過蘋果的估值問題,高盛在175元唱空蘋果,要麼是故意唱反調,要麼隻是在蘋果表現差的年份自嗨而已。(蘋果:2019年第一顆雷,巴菲特栽了多少?)
華為和蘋果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公司,剛好這兩天兩家都出了業績報告,我們具體分析下蘋果的各項數據,然後趁着華為也出了中報,分析下這兩家的特點。
1
白開水般的業績(蘋果的會計财年是從9月份開始的,所以财年的第一季度是自然年9月-12月,第二季度是1月-3月,第三季度财報是指4-6月,下文Q2都指代自然年份時間。)
蘋果Q2業績和蘋果自身特點一樣——白開水,一眼看不出啥好壞:
2019Q2蘋果營收為538億美元,同比增長1%;淨利潤為100.44億美元,同比下滑13%;EPS為2.18美元,同比下降7%。其中,iPhone營收為259億美元,同比下降接近12%,占總營收48.3%。
把銷售額給細分一下,可以看到以下數據(上圖裡有這些數據,其中毛利率這裡有一些數字是預測,所以會有一些偏差):iPhone銷售額259.86億美金,同比下降13.1%
iPad銷售額50.23億美金,同比增長5.9%
Mac銷售額58.2億美金,同比增長9.2%
Services銷售額114.5億美金,同比增長20%
其他業務銷售額55.25億美金,同比增長47.7%
按地區來看,大中華區依舊是表現最差,但是同比隻下降了4.1%。按Canalys預計,iphoneQ2在國内銷售量又下滑了14%,所以業績主要由其他業務貢獻。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之前1月份的猜測大部分得到了驗證:iphone營收下滑,可穿戴設備、服務營收比例提高,iphone在國内比例下降,但其他業務慢慢頂上。
從去年開始強調蘋果不再單純是手機公司,所以隻因為iphone營收下跌15%就削掉蘋果37%的市值,市場的确有點反應過度了。
從iphone出貨特點來看,每年Q4新iphone上市,Q4手機營收占比最高,到第二年Q2iphone營收占比最低。之前幾年iphoneQ2營收占比都在68%左右,兩年之内下降到48.3%,現在的業務結構其實比2017年要合理。
另外蘋果目前手裡有2106億美金的剩餘現金(ExcessCash),這2106億美金由三部分組成:1.505億美金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
2.441億美金的短期可供出售證券
3.1160億美金的長期可出售證券
減掉這部分剩餘現金之後(忽略稅收影響),按盤後價蘋果價值為8000億,實際PE(TTM)14.3倍,不像年初極端的8倍PE,隻能說估值在合理區間。
2
蘋果硬件 VS 華為硬件2019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013億人民币,同比增長23.2%,淨利潤率8.7%。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1465億元,企業業務316億元,消費者業務2208億元。
5G和手機表現相當優秀,華為的邊界現在大家都還沒看到。
不過這幾個月我經常和一些基金經理讨論過華為和蘋果的看法,其中有人說了這麼一句:“從盈利質量來看蘋果和華為,可能高看了華為,尤其是供應鍊管理和對供應鍊研發輸出的能力,華為現在才上道,要達到蘋果的地位,華為還需要繼續努力。”
的确,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對手,除了三星和華為,剩下的都是“其他”,但華為在手機技術方面的儲備,和三星蘋果這種老妖精級别還是有差距。
可以看到iphone的銷量從2016年開始處于一個穩步走低的狀态,但iphone銷售額常年高于其他廠商,更别說iphone常年30%以上的毛利率,基本吊着其他廠商打了。
華為最近幾年出貨量上升很快,今年上半年出貨量1.18億。尤其是P系列和Mate系列的激進的創新,讓大家對華為的科技形象提升了很多。
但是不得不說,除了手機,蘋果在其他硬件産品和其他可穿戴設備上,的确是吊打華為。
蘋果的5大硬件産品,iphone、mac、ipad、iwatch和airpods,單獨拆出來看競争力,iphone反而是現階段競争力最低的,剩下4個領域競争沒有像手機那麼激烈。
(蘋果硬件産品5虎将)
實際上除了iphone,蘋果剩下産品都是吊着同行打:智能手表分為iwatch和其他,平闆分為ipad和其他(surface定位和ipad不同),TWS分為airpods和其他,MAC在高端PC領域也是戰鬥力十足。而且這些others産品的占比基本是逐年提高的,現在這4個業務營收占比已經達到30%。
蘋果設備每一項都是精品戰略,而華為走的是IOT策略,電子硬件産品種類多,自然不能像airpods一樣把産品功能做到相當完美。這兩年華為技術投入主要在手機,而其他IOT暫時沒有太多的技術建樹,這塊三星同樣如此。
相對而已,30%營收占比的非iphone設備可能接下來是iphone最穩定的硬件收入,iwatch和airpods還是近兩年的大熱門,行業剛剛起步,也還沒到存量競争的時候,業績穩定性要比iphone穩定的多。
這也是我之前一直喜歡蘋果的原因,從産品設計來看,蘋果的模式才是容易出爆品的策略,蘋果隻要可以不斷推出新的産品線出來,就是真正的平台型公司,iwatch、airpods的連續成功證明這個邏輯是對的。
這種産品驅動的業務具有嚴重的周期性,而具有“賭”的成分,賭下一個AirPods的出現,賭下一個颠覆性iPhone的出現。因為隻有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爆款”才能促使消費者消費,而這需要極好的産品設計能力。之前的喬布斯和喬納森艾維JonyIve(蘋果前首席設計官)能做到,當年的ipod,Iphone都證明了蘋果是産品驅動型公司,但随着被稱為“蘋果公司靈魂支柱“的喬納森離開之後,蘋果下次賭赢的概率似乎又低了一些。
3
蘋果service VS 微軟service
除了華為,蘋果還有另外一個老對手,那就是微軟。
過去40年,微軟和蘋果一起經曆過了科技浪潮的各種起伏跌宕。如果要總結過去微軟和蘋果成功的三大特點,那分别是:1、各自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統,蘋果移動端的iOS,微軟PC端的Windows2、微軟是賣軟件的(Offices),蘋果是賣硬件的(iPhone);3、蘋果是面對消費者(ToC),微軟則是為企業服務(ToB)。這三個特點,決定了蘋果和微軟在過去三十年的股價市值走勢,同時也體現過去三十年互聯網時代的三個階段。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當時PC占據主導地位,微軟依靠Windows Office組合順利成為美國市值第一的公司。
二十一世紀,随着iphone的發布,世界正式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依靠iPhone iOS的組合,迅速成長起來,在2012年超越美孚,一直坐着世界市值第一的位置長達6年之久。由于這階段PC紅利結束,微軟進入迷茫期。
從2010年開始,互聯網可以說是進入了雲計算時代,出現了IaaS,PaaS和SaaS等模式,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不買單次産品,而賣連續服務的時代。
智能手機紅利在這個時代也逐漸消失,賣硬件和賣軟件本質上都差不多,都是一錘子買賣,在增量紅利消失之後,軟件和硬件的創新速度越來越慢,出現市場飽和。
當單次産品賣不動了(軟件、iphone)怎麼辦,那就好好賣服務吧。
2011年,微軟推出MicrosoftOffice365,正式轉型雲計算業務,新CEO納德拉上任後更是堅定了雲為先的策略,大力推動雲基礎設施Azure和雲遊戲,采取訂閱收費模式。為什麼微軟轉型雲服務能這麼成功,這是因為微軟ToC産品天生的粘性,加上訂閱模式下的利潤穩定性,從而推動估值上漲。
蘋果appstore自然早就上道了,也是2C服務的典範,而在今年初的春季發布會中,蘋果發布AppleNews 、AppleCard、AppleArcade以及AppleTV 四大服務性産品,開始轉向更深層次的服務:自己開始内容整合。庫克是個很好的經理人,他知道憑借IOS的平台,做整合的難度比其他公司要低很多。
所以蘋果估值上升的另一個邏輯是,服務收入的毛利率更高,服務收入占比提升,從而導緻估值倍數提升。
Services是一個典型的高粘性無周期性業務,在15-20%的增速下,這塊業務給20倍,甚至25倍都是完全正常的,其業務限制于市場上的iphone存量,而不是當年出貨量,即使出貨量持續下跌,換機周期繼續拉長,存量下滑的過程比出貨量邊際變化要慢的多。
但蘋果和微軟的第三個特點,ToB和ToC的客戶粘性差異可能會起決定性的作用。
一個企業,上百上千号人,一旦習慣使用Office辦公,如果要企業主重新選擇GoogleSuite等辦公軟件,員工必定有适應的過程,從而令效率下降。企業主最看重的是效率,不會輕易改變,就算産品的體驗差一點可以接受。
相對ToB企業服務的訂閱模式,ToC的消費者服務天生擁有更低的用戶粘性。舉個簡單的例子,AppleTV 的訂閱用戶可以很輕易選擇用Netflix等其他流媒體,AppleMusic用戶也很容易換成Spotify。換句話說,選擇成本很低,消費者會選擇體驗更好的産品。
蘋果的Services主要包括iTunes、AppleStore、applemusic、applepay以及iCloud等服務業務。其中隻有AppleStore和iCloud是粘性較高的服務,像Applemusic,ApplePay和其他即将推出的服務都面臨着激烈的競争。
但蘋果手裡還握着iOS的操作系統,就像微軟在2000年的情況一樣,就算走錯幾步棋,也不會令公司走下神壇。
4
結語一月份推蘋果,是基于安全邊際和護城河的考慮,現在的确有很多的猜測都開始驗證了,iwatch和airpods持續放量,公司股價也恢複到了218元。現在來看,蘋果的估值已經沒有太多安全邊際,隻能靠業績來驅動上漲,從短期來看,今年有airpods、iwatch和服務收入的支撐,股價不會有太多風險。
長期核心邏輯一在于蘋果作為産品平台,是否還存在産生新爆款的能力;二在于ToC服務還需要折騰,這兩點都有待時間檢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