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生地和麥冬的作用和功效

生地和麥冬的作用和功效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2 18:15:12

地黃和麥冬合用,為養陰生津的常用組合,五髒陰津不足均可用之。

生地和麥冬的作用和功效(地黃麥冬功效多)1

麥門冬,其味甘中帶苦,其氣偏寒,膏脂濃郁,歸肺、胃、心經,能養陰生津,清心除煩,潤肺養胃。

《神農本草經》曰:“(麥冬)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

《本草經集注》曰:“(麥冬)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髒,令人肥健。”

《本草衍義》曰:“(麥冬)治心肺虛熱,并虛勞客熱。”

《本草拾遺》曰:“(麥冬)去心熱,止煩熱。”

《本草彙言》曰:“麥門冬,清心潤肺之藥也。……或肺熱肺燥,咳聲連發,肺痿葉焦,短氣虛喘,火伏肺中,咯血或吐血;或虛勞客熱,津液幹少;或脾胃燥涸,虛秘便難。然而味甘氣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體潤質補,能養骨髓,專治勞損虛熱之功居多。”

《本草正義》曰:“麥冬,其味大甘,膏脂濃郁,故專補胃陰,滋津液,本是甘藥補益之上品。

凡胃火偏盛,陰液漸枯,及熱病傷陰,病後虛羸,津液未複,或炎暑燥津,短氣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證,麥冬寒潤,補陰解渴,皆為必用之藥。

這些論述闡明了麥冬長于補養肺、胃、心之陰、精、津,并能清熱潤燥。

地黃入心、肝、腎,補養陰血津液,尤長于入腎補腎陰,二藥合用,五髒之陰均可補養。

腎陰為一身元陰之根本,五髒六腑賴其滋潤濡養,腎陰不足則諸髒失養,故地黃通過補養肝腎之陰而有助于麥冬潤肺養胃,地黃直接入心經養心陰,合麥冬加強養心清心之功。

地黃補養腎陰與麥冬補養肺胃心陰的功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因腎與肺、胃、心的關系密切。

肺為水之上源,與腎為母子關系;心為君主之官,屬火,心火宜下交于腎,腎水宜上濟于心,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後天納運正常有賴于先天之充盛,先天之陰精有賴于後天水谷精微之充養。

麥冬潤肺養胃,清心養心,地黃滋腎,合而用之,金水相生,水火既濟,先後天相互充養,則潤肺養胃,滋腎養心之功著,可廣泛用于五髒陰津虧虛諸證。

曆代本草對地黃與麥冬相伍運用的論述頗多,如《湯液本草》曰:“(熟地黃)得清酒、麥門冬,尤良。”

《本草綱目》引《易簡方》曰:“熟地黃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處。”

《本草綱目》曰:“麥門冬以地黃為使,服之令人頭不白,補髓,通腎氣,定喘促,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蓋有君而有使也。是獨行無功矣。”

對所收集的地黃方劑中配伍藥物的統計結果表明,生地黃與麥冬同用的頻率達23.57%,熟地黃與麥冬同用的頻率為20.30%,顯示了地黃與麥冬這一配伍結構之常用。

1

生地黃與麥冬

生地黃與麥冬,兩者均味甘苦性寒,皆能入心清心,養陰生津,合用養陰之力得以加強,《得配本草》謂生地黃以“麥冬為佐,複脈内之陰”。

生地黃長于清熱涼血,麥冬長于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二藥合用既能清養肺胃,又能涼血補血。善治熱病津傷口渴、内熱消渴。

臨床可用于肺燥幹咳痰少,或胃熱陰虛之嘔逆、消渴,或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或熱病心煩不寐,或熱入營血,口幹舌绛,血熱妄行、斑疹吐衄等。

生地黃和麥冬配伍,即為《保命集》麥門冬飲子,此方以麥冬、生地黃各五錢,水煎服,治療衄血不止。

該配伍也常用于治療血虛證,或再加阿膠、胡麻仁。

如《本草綱目》引《醫方精要》雲:“男女血虛,麥門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黃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處濾過,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每日白湯點服。”

《本草綱目》曰:“麥冬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洩而不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與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複脈通心之劑。”

用于治療肺燥幹咳,常配伍天冬、天花粉等,如《雜病源流犀燭》滋燥飲

治療脾胃熱陰虛者,常配伍玉竹、沙參、石斛等,如《引經證醫》加味甘露飲。

陰虛火旺之心煩失眠,常配伍黃連、酸棗仁、茯苓等,如《傷寒大白》朱砂安神丸。

生地黃與麥冬性寒,長于潤肺養胃,保全肺胃之津液,又能養陰清熱,涼血養血,能全面照顧溫熱病發展過程津液耗損,營陰耗損而熱邪未盡的病機,為溫熱病傷及陰津之證所常用。

在溫病學派中,該配伍結構尤為常用,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溫病大家均喜用該二藥組方。

筆者為研究需要而收集的《溫病條辨》中含有生地黃方劑共18首,其中生地黃和麥冬共用的方劑就有15首,反映了吳鞠通對該結構的重視和喜好。

該結構在溫病中之所以常用,與溫病學派的重視保津養陰的學術思想有關。

從病理變化上言之,外感溫熱病易耗傷陰液,而陰液耗傷的程度與病情的輕重和預後的良惡密切相關。

誠如王孟英所言:“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留戀,必脫而死也”,故在溫熱病的治療中十分注重養陰。

外感溫熱病中耗傷陰液,又以肺胃津液最易耗傷。

葉天士認為“胃喜柔潤”,首創胃陰學說,并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為嬌髒,故溫熱之邪極易傷肺之津液。

胃為水谷之海,津液化生之源,邪熱侵犯,邪正交争,熱勢熾盛,胃津必然大量耗損,加上溫病以發熱、汗出為主症,熱愈高則津液益損,熱愈久則津液損傷尤甚;

津液為汗之源,熱迫汗出則津液随之耗損,故外感溫熱病傷陰,主要是傷及肺胃之津液。

養陰保津即以保肺胃之津液為主。溫病學派養陰時喜用甘寒涼潤生津法,而不喜厚味滋膩補陰法。

麥冬和生地黃皆為甘寒涼潤生津之品,養中有清,二藥合用不僅能補美和保存肺胃之津液,還能清熱除煩,清熱涼血,故而不管熱在髒腑損傷津液,還是熱入營血損傷營陰均宜之。

如《溫病條辨》中治療陽明溫病,“無水舟停”,津虧便秘之增液湯;治療陽明溫病,下後汗出,胃陰受損之益胃湯;治療熱入營分證之清營湯等均以生地黃和麥冬配伍組方。

2

熟地黃與麥冬

熟地黃甘溫味厚,滋補肝腎,益精填髓;麥冬微寒,偏于養肺胃之陰。

二藥相伍,一溫一寒,藥性平和,以滋補陰精為主,可滋腎養肺,滋腎養胃,滋腎養心,可用于肺腎陰虛之喘咳,或胃熱津虧、腎水虧乏之消渴,或心腎陰血不足之神志不安等證。

陰虛易緻虛熱内生,本結構滋補力強,而清熱力不足,若熱象明顯宜配伍清熱類藥物或養陰清熱之品使用。

肺腎氣陰兩虛,可配伍五味子、黃芪、人參等同用,如《杏苑》黃芪補肺湯

胃熱津虧、腎水虧乏,可配伍石膏、玄參等同用,如《辨證錄》閉關止渴湯

如心氣不定,驚悸多忘,可配伍人參、茯神、菖蒲、遠志等同用,如《聖濟總錄》養神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