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人社部、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次改革主要提出了6個方面的政策舉措:①健全制度體系。保持高校教師現有崗位類型總體不變,設置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崗位類型。②完善評價标準。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③創新評價機制。結合學校特點和辦學類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實行分類分層評價。④落實自主評審。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到高校。⑤優化思想政治工作評審。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稱評審納入單列計劃、單列标準、單獨評審體系。⑥強調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實行評聘結合。
高校的教授職稱是個香饽饽。
教授教授,當然有教有授,卻沒見“研”字。那為什麼一定要有“研”才能評教授呢?而且隻有“研”好了才能評教授,這本身就是可笑的,因為有不少的教授隻會“研”卻不懂得“教”,連什麼是教學都沒搞懂,卻評了教授,想想都可笑,而這卻是事實,由于是事實,于是大家就都認為,教授就是得“研”,至于會不會教,根本就不在考慮範圍内了。
有的教授說,我當然會教,做好PPT,從頭到尾講一遍,還可以講得很嗨,請問這是會教嗎?完全不懂教學,以為會講話就會教學,那是不是會寫科研标書就會科研呢?
如果隻是會講就會教學,會寫标書就會科研,這樣評教授我想大多人都沒意見。可是我們都知道,科研不僅僅要會寫,還要中标,還要出成果才算會科研啊,教學也一樣,不僅僅要會講,還要學生學會學懂,出成果才算會教學啊,尤其對本科生來說。
大學之道,首先在于教,而後才是研,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大學的初心就是為教學生(尤其是本科生)而設立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而研,至少還有研究院、研究所、企業(比如華為)。而我們很多教授隻會研卻不會教,談何自己為“教授”!
我不否認教研相長,但我不同意有些人的觀點,說不會科研的老師一定不是好老師。我們都知道,從本科生都碩士生到博士生,研的方向是高度縮小、高度聚焦的,而一門學科是很廣的,一門課程也是,不可能有一個學校的一門課程,所有的知識點都是自己學校研究的,一定是在總結前人、外人的已有研究成果才形成現在的課程的,那憑什麼說沒有研就不能教好學?教學的目的就是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價值觀教給學生,就憑那一點點科研就确定自己能教好學了嗎?那點科研有沒有課程或學科的萬分之一呢?再說了,連成果都算不上,又憑什麼放到教學中去教學生呢?純粹是自欺欺人。好老師需要有愛心,需要懂教育學、心理學,需要研究的對象是高度複雜的人,以為教學很輕松嗎?所以,不懂教學,怎麼就能當教授呢?想想都汗顔。
還有一點,研,不一定就是做實驗,研究教學同樣是研的範疇,有教學課題,有教學成果,應該和其他科研課題科研成果一緻對待。國基,隻能說是課題,還算不上成果,但以國基作為衡量晉升教授的基本條件,我看該重新考慮了。
有的教授既會教又會研,這是綜合發展的人才,但大學一定是有不同的人群組成的,有會教會研的,有不會教也不會研的,有會教不會研的,也有會研不會教的,還有處于以上各類中間的。這都很正常,其實每個類别都有做的出色的,就像花園裡的花,各自有出彩的地方,百花齊放才是春。所以評價應該是多彩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綜合發展最好,不行的話在一個方面做的出彩,同樣應該鼓勵,同樣應該有對應的評價機制。
事實也證明,我們國家的科研水平蒸蒸日上,但成果寥寥可數,尤其對學生能力水平的培養卻沒有同步上升,甚至水課不斷,是為什麼?就是以科研為中心的評價機制出了問題,誰願意去花費巨大的心力培養學生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千萬不要颠倒了本啊。
讓教授,首先成為教學高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