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談論糖尿病的時候,好像總是不得不提一個詞"肥胖",是的!肥胖是導緻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可是呢!糖尿病和體重的關系,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誤區。
據有關專家解釋,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謝異常,而代謝直接影響着人的胖瘦。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糖尿病患者的體重變化是病情變化的晴雨表。可以說,沒有哪一種疾病能像糖尿病這樣,對體重有如此明顯的影響。有的人忽然變得能吃能喝,體重卻不增反降,自以為是減肥成功了,可一體檢就傻眼了,原來是得了糖尿病。有的瘦人查出血脂高、血壓高,擔心自己得糖尿病時,旁邊卻有人寬慰他:“沒事,得糖尿病的都是胖子,你得不了的,放心吧。”可見,在與體重關系的問題上,存在着不少誤區。
第一類型:糖尿病“胖瘦皆有”
1型糖尿病患者的體型則胖瘦皆有。一般來說,在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一個月内體重減輕超過2公斤,就要警惕糖尿病了,最好去醫院查一下血糖。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總數的90%,其中80%伴有肥胖,因此,1型糖尿病又被稱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胰島素抵抗,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細胞多,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異常,遊離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島素抵抗。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島素抵抗似乎沒有那麼明顯。但這類患者由于長期血糖控制差,病程長,體内胰島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緻體重有所下降。有些人認為,1型糖尿病患者變瘦,就是轉成2型了,這是不對的。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和遺傳,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遺傳背景下由不良方式引發的,所以,二者并不會互相轉化。
第二類型:糖尿愛“瘦”
我們所說的糖尿病典型症狀“三多一少”(即吃飯多、喝水多、排尿多,體重減輕),主要出現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這類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為胰島素“絕對”不足。胰島素缺乏,人體就不容易儲存能量,于是就會消瘦。這類糖尿病多見于青少年,起病前體重多屬正常或偏低,發病後體重明顯下降。
外瘦内胖更要警惕糖尿病
中國及所有亞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并不高,但為何糖尿病的發病率卻一路走高呢?這涉及到一個問題——腹部脂肪。有些人看起來不胖,但其内髒脂肪細胞的數目和脂肪容積卻很高,表現“外瘦内胖”。這類人的一個特點就是腰圍較大或腰、臀比較大,因此也被稱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們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飲食或增加運動等措施減少内髒脂肪堆積,則可能使胰島素細胞受到損傷,從而促發糖尿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