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瓷闆畫
前些年,有人在古瓷市場上教人鑒别瓷畫像:“此仿品多是黑白層次差别較大,人像五官刻意畫得深入,反使形貌神态呆滞。由于瓷像畫工藝性很強,筆墨特征相對缺乏個性化,因此鑒定鄧氏早期瓷畫像作品,要多從胎釉方面分析,民國初期的胎釉特征是造假者難以模仿的。”
這位“鄧氏”,就是“珠山八友”之一、瓷上肖像畫創始人、九宮格畫瓷像鄧碧珊。他在傳統瓷器彩繪的基礎上,結合西方攝影術,吸收中國書畫之精華和西方畫法技藝,不斷創新,開創了瓷上肖像畫的藝術領域。

瓷闆畫
這種彩繪瓷器的新品種、江西特有的繪畫藝術,便是南昌瓷闆畫。又稱肖像畫、瓷像。
之所以稱為南昌瓷闆畫,是因其誕生形成于古都南昌,主要流傳分布在南昌、景德鎮、九江等臨近縣市。
最初,瓷器隻是為了滿足實用的需求而制造。自唐朝開始,漸漸向裝飾方面發展,随着時代變遷,一批文人畫家開始介入繪瓷藝術,他們把瓷胎當畫紙,作畫題字,與水墨畫法無異,形成了一種新的文人派畫風。光緒年間,“洋彩”開始盛行,因其色彩純正鮮豔,繪畫程序簡單,刻畫人物表現力強,瓷上肖像畫開始萌芽。1892年,鄧碧珊采用九宮格畫瓷像,開瓷上肖像畫之先河。

南昌瓷闆畫《百花洲》
而真正讓瓷闆畫與南昌“結緣”的,應是其第三代傳人梁兌石。1912年前後,梁兌石在南昌市中山路繁華地段開設麗澤軒瓷莊,聘請藝人按顧客要求繪制肖像和粉彩瓷器,瓷闆畫在南昌迅速崛起。在他的帶動下,各類畫莊陸續出現,有開設在西大街的中華瓷莊、子固路的肖廬瓷像館等,同時誕生了一批瓷闆畫家,瓷闆畫一時享有極高聲譽。南昌人講究孝道,瓷上肖像畫因其能永久保存,深受南昌人喜愛。許多家庭紛紛給長輩繪制瓷闆肖像畫,供後人紀念,所以瓷闆畫成為當時孝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南昌市先後成立瓷像合作小組、瓷像工藝社等。瓷像工藝不斷改進,尤其是色彩的運用,極大豐富了瓷上肖像畫的表現力。同時也誕生了楊厚興、梁燮亭、黃六子等一批瓷闆畫家。自此,南昌瓷闆畫行業空前繁榮,清末至今,南昌瓷闆畫已經過六代人的百年傳承。

瓷闆畫傳人馮傑作品《前程似錦》
南昌瓷闆畫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又兼容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特點,不但可以畫出逼真的攝影、古典油畫的效果,還能随心所欲地表現各種繪畫流派的藝術風格。這些都得益于它始終堅守自己的特色:重工重彩,以寫實為主,以人物為主,使用極細的繡花針筆等特制工具,細膩表現各種形象;以樟腦油等調色,使畫面經高溫烘燒後永葆光潔明亮。每一幅瓷闆畫,必須經過少則10天,多則數月才能完成,不僅需要精妙的繪畫,還要有高水平的燒瓷技術,二者不可或缺。
2008年,南昌瓷闆畫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從20世紀40年代始,南昌瓷闆畫便遠走東南亞。改革開放後,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藝人也來南昌學習瓷闆畫藝術,奠定了南昌瓷闆畫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
編輯:胡代江 複審:朱峰
終審:鐘佳駿、駱志俊
聲明 :我們一直緻力于知識産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或溝通許可事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