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飲食文化曆史源遠流長
獨具特色
美味佳肴是城市的語言
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來聊必嘗的20道美食!
讓我們用味蕾去打開對這座城市的了解!
【聊城呱嗒】
皮酥裡嫩,内外有油,餡鮮餅香,色澤金黃。餡料有肉餡、雞蛋、肉蛋混合等。食之香酥,味道适口,備受歡迎。
【魏氏熏雞】
色澤栗紅,水分少,皮縮裂,藥香濃,肉嫩骨酥,嚼後有餘香,四季皆宜食。
【陽谷蒸碗】
将挂面糊炸制好的肉塊、排骨、雞塊等盛在小碗中,加蔥、姜及花椒,上鍋蒸制極爛。吃起來,味入肌裡,鹹酸撲鼻,令人久久難忘。
【高唐老豆腐】
高唐老豆腐是高唐的特色小吃。吃起來滑嫩爽口,豆香、料香、鹵香口味獨特,食之回味悠長,是遠近聞名的高唐名吃。
【砍沿燒餅】
經過和面、蘸椒鹽做劑、砍沿、加糖稀芝麻、貼吊爐,用棗木炭烤制,餅體焦脆,有淡淡棗木香,是聊城當地的傳統小吃。
【空心琉璃丸子】
民間喜慶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此菜宛如一顆鑲金裹玉的珍珠,玲珑剔透,酥脆香甜,百食不厭。
【臨清豆沫】
用泡好的小米上水磨推磨而成,制作講究,當地徐家祖孫六代都以做豆沫為生,迄今為止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
【八批果子】
因炸制成的果子分為八條,兩端相連,呈橢圓型,故名“八批果子”。成品顔色金黃,其酥脆程度,落地碎而不拾。
【什香面】
制作工藝講究,蔬菜種類達三十餘種,并跟随季節變化而更換,一桌“什香面”制作需用的功夫不亞于一桌上等酒席。
【陽谷肉饸】
肉饸形似呱嗒,但卻比呱嗒皮薄、餡兒多,麻而香,吃完後麻麻的感覺會一直在舌尖回味。
【臨清燒麥】
一種介于包子和水餃之間的美食,形如石榴,皮薄柔軟,隔皮見餡,餡香鮮嫩,不腥,不膻,不膩。
【水浒宴】
提起陽谷,大家都不陌生,這裡有108道菜,象征108名好漢。
【清真八大碗】
八大碗曆史悠久,結合臨清穆斯林群衆的生活習慣形成。菜品都是上籠蒸制,吃起來酸香透爛,滑嫩勁道。
【糖酥鯉魚】
糖酥鯉魚在東昌烹饪曆史中尤為悠久,由精選黃河鯉魚烹制而成,口味以甜為主,微酸。
【朝城水餃】
采用6-8個月鮮嫩羊肉、上等香蔥、江樓香油,加以祖傳配方調料、精面細皮、手工制作而成,出鍋的水餃皮薄、肉味鮮、軟香可口。
【伊尹宴】
伊尹是中國烹饪界的“烹饪鼻祖”,如今的莘縣伊尹宴根據客人需求搭配菜肴,菜品擺盤精緻,超脫自然,每一道菜都令人賞心悅目。
【高唐驢肉】
高唐驢肉至今保留着傳統的加工制作方法。據傳,宰殺前先讓驢飲鹽水,繞樁疾走直到大汗淋漓,這樣可以讓鹽浸入肌膚,使肉更加有滋味,然後炖煮四五個小時讓香味完全浸入。做好後的驢肉“色呈醬紫,刀口明亮,清香鮮美,肉爛不散,軟而不松,香型獨有”。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文壇領袖王士祯來高唐省親,席間品嘗高唐驢肉,贊不絕口,即席賦詩兩首,并懸挂于酒樓,其中有“佳脍開壇滿庭香,騷人擱筆費評章。此品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嘗。”之句。
【臨清進京腐乳】
臨清進京腐乳系臨清濟美醬園的傳統産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進京腐乳選用當年優質大豆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腐糊過濾、煮漿、點缸、壓榨、切塊、培菌、腌制、拌曲、裝缸、發酵等19道工序加工而成。塊形齊均、色澤濃豔、味道鮮美、鹹淡适口、質地細膩、營養豐富,并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維生素。
【托闆豆腐】
因賣主總是切好放在一塊特制的長方形木闆上出售,故稱“托闆豆腐”。在臨清,每天從早到晚都能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着一大塊用白布包着的顫悠悠、水汪汪、熱乎乎的水豆腐,男女老少争相購買。尤其早晨,街頭巷尾随處可見手捧托闆豆腐,吃得滿口香甜、津津有味的顧客。水豆腐是用上等黃豆,經脫皮、水泡後、磨成汁,用布濾出豆漿,倒入鍋中燒開,加鹵水精心點制而成。
【張秋炖魚】
張秋是陽谷縣的一個小鎮,鎮子雖然很小,但是因為京杭大運河經過此處,因此這裡非常富足,有“小蘇州”之稱,這裡的淡水資源尤其豐富。野生小鲫魚産量很高,智慧的張秋人經過幾代人的潛心研制,烹制出了當地特色名吃“張秋炖魚”,這種魚的做法跟其他地方炖魚的方法不同,獨具一格,做好的張秋炖魚,骨酥肉嫩,鮮香無比,吃過還想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