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兩歲以後,各種“無理取鬧”的事情頻頻發生,常常讓人頭疼不已。
比如今晚的她,吃了一塊肉,咬到有筋的地方嚼不動,說是讓我幫忙把筋吃掉。我幫她咬掉了一點,把有筋的地方吃掉了然後給回她。
本來以為她會跟我說“謝謝”,結果讓人措手不及,當她看到我夾回給她的那塊肉少了一丁點,着急得直哭,非要我把吃掉的那一部分肉給回她。
肉已經被我吃進了肚子,給回是不可能了,我如實告訴她給不回了,提出建議從我碗裡咬出一點給她,她不肯,隻想要原來那塊肉的,然後又委屈哭了起來。
我當時狀态還好,意識到了不能跟她講大道理,因為講大道理沒有用,她聽不進也不理解。
我允許她哭一會,先接納她的傷心情緒,等她情緒稍微穩定了再跟她确認她的想法,她原來的意思是隻想讓我幫忙把筋弄出來,然後不吃要給回她自己吃。
我意識到了其中的誤會,和她解釋我之所以吃掉那一丁點肉是因為我以為她就是要我幫忙吃掉有筋的地方,我承認自己理解有誤,也指出了她表達不清楚的弊端,然後告訴她下次要說清楚,我下次也會盡量問清楚點。
小家夥終于不那麼委屈了,後來接受了我先前的建議,我從我碗裡給她弄了一丁點肉補回給她。
類似今晚的事,發生了遠不止一次了,比如叫人幫忙從塑料袋子裡取東西,事前不說清楚不能扯爛袋子,後來袋子扯爛了也哭;叫我幫忙擦屁股,擦完我随手沖了廁所她也哭,非要說她要自己沖,還想讓我恢複原樣給她來沖……
相信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不少娃的身上,如果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這些行為,簡直就是無理取鬧。
但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孩子之所以會各種“無理取鬧”,不外乎就是以下幾點:
1.内在秩序的發展。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個秩序敏感期,一般在2~4歲左右體現得尤為明顯。所謂的秩序敏感期包括内在秩序和外部秩序。
内在秩序體一般現在孩子的一些固有想法上,如對物品所有權的敏感,就像今晚閨女認為她那塊肉就是她的,我沒有經過允許吃了她就很傷心;有時孩子想做的事,結果你給做了她也會有意見非要自己做一遍,等等。
外在秩序一般體現在孩子對周邊環境的苛刻要求裡,比如家裡什麼東西隻能固定擺放,孩子會有一個特别刻闆的要求,别人移動或改變一丁點她都不能接受;有時吃飯隻能固定媽媽坐哪裡,爸爸坐哪裡,誰也不能打亂秩序,等等。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讓大人崩潰不已,因為沒有多少父母是學習過,意識到過孩子的這一成長階段。很多時候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動不動會被氣死。
2.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說話對應不上自己的想法。這是孩子常常讓人誤解的普遍原因,就像我閨女今晚的情況一樣,事前沒有表達清楚,事後覺得别人做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心裡期待落空無比傷心,隻能通過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内心的感受。
3.完美主義敏感期。孩子的完美主義敏感期一般介于3~5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有些事情表現得特别執拗,喜歡追求完美。
我閨女有一次吃薯片,自己弄斷了一角就大哭,非要我給她黏回去;她想要我教她畫畫,如果畫錯了一筆也非要擦掉,要不然就哭……
這些都是孩子追求完美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會經曆這樣的一個階段,隻是明顯程度不一樣罷了。
針對孩子的這些情況,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1.理解孩子,給他多一些耐心和時間。隻有我們理解了孩子的這些行為本身,我們才會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和包容。
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階段一個樣,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成長和改變,不要急于求成或強行糾正孩子眼下的某些行為。
面對孩子的各種敏感期,幫忙她順利度過就是最明智的做法。這也是我在《孩子的敏感期,教養的關鍵期》一書中學到的知識。
2.積極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指責打擊。孩子成長存在困惑遇到挫折,最需要的是我們的幫助和引導,而不是批評和打擊。
有些事,雖然沒辦法順着孩子的意去做,但幫助孩子認識到事情的真相也是好的,孩子從中至少也能獲得一定的知識點。
我就曾經花了三四十分鐘來告訴閨女,說弄斷了的薯片是黏不回去的事實,盡管剛開始孩子很難接納,但後來就接受了這個事實,再後來遇到同樣的情況她自己就會說出來東西碎了就黏不回去原來的樣子了,這就是孩子進步的地方。
3.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盡量避免用大人的眼光來評價孩子。
孩子的行為都有孩子自己的原因,如果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問題也許很容易就能理解,但如果我們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難以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看不懂孩子的做法。
隻有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知道孩子心中的想法,就像大人拉着孩子去逛市場,大人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孩子隻能看到大人各種各樣的腿,大人覺得商場好看,孩子卻不覺得大人的腿好看。
如果我們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這事,你怎麼可能理解得到孩子的那份崩潰與無助呢。
4.非原則問題,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雖然有時候孩子的需求看起來并非有必要,比如吃飯時非要爸爸坐哪個凳子,媽媽也隻能坐指定的位置,這并不是什麼原則問題,滿足孩子即可。
在孩子看來,内心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想要的秩序得到了維護,孩子就會覺得心裡是安全的,會覺得自己是快樂的。
如果她心中想要的秩序得不到維持,孩子會表現得很焦慮,因為安全感的缺失會讓她十分不适,但他又沒有辦法精準地去跟大人表達出來自己的意思,隻能着急直哭。
滿足孩子的必要需求,其實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呵護與滋養,孩子成長就會更有力量。同時,這也是為孩子以後能夠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反,如果孩子的這些内心需求一直都得不到滿足,内心就會充滿不安和焦慮,很不利于孩子的後續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