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患者求診中醫,會得到“氣血不足”的評語。
中醫講“氣血”,是抽象化的,源自古代醫家編撰的醫書。古代科技落後,人們笃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說法,輕易不開刀解剖,對身體的秘密探索有限。
古人對于心髒是怎麼跳動的、肺腑是怎麼呼吸的,食物是怎麼在體内轉化的,五髒六腑之間如何協同運轉,并不是很明白,所以就從農耕畜牧生長、犁田、拉車等行為中,類比創造出“氣血”這個定義,畜牧拉車,車會前進,人靠氣血推動,會生長、勞作。
氣血是推動身體各個器官運轉的基礎動力,氣血是相輔相成,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氣血不足,人的動力、發育就受影響了,通常表述為“氣虛”、“血虛”。氣虛表現就是氣短乏力神疲脈弱,血虛表現是眼、臉、唇、舌、手皆泛白,不紅潤,脈象細。氣虛必有血虛,血虛必伴氣虛。
進入現代社會,氣血不足的道理沒有變,但随着顯微鏡、解剖學等現代醫學重要助力的廣泛運用,人們知道了身體的構造、運行基礎原理,“氣血”由大而化之向精細化、精準化改進,實踐也更豐富了。
現代生活多樣化、快節奏,為氣血虧虛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平台和案例。氣血不足的表現也更為寬泛,隻要不在狀态,毛病一堆,就可能是“虛”了。較常見的有:
氣色差,面容憔悴、泛青白和青灰
皮膚老化突出,缺少光澤,有色斑
眼疲勞,視力經常模糊,頭暈眼花
身體遲鈍,反應不靈敏,經常走神
四肢乏力,疲倦酸痛,整天不想動
毛發易脫落,分叉,年少但白發多
晚睡早醒,起夜頻繁,易失眠多夢,
冒虛汗,身體抵抗力差,手腳發涼
手機充滿電後,使用中電量會逐步下降,但通常會有幾個耗電較多的設備和程序,氣血不足也是這個道理,導緻氣虛、血虛。那麼損耗氣血較多的器官和行為,主要有5類:
一是過勞,勞逸結合才能讓氣血有序生發、運轉,隻幹活不休息,或經常睡眠不足,如長期熬夜等行為,使身體氣血損耗很快,超過了補充的速度,自然帶來虛虧不足的問題。
二是情緒,體現在精神層面,或可理解為心事繁多,直接導緻失眠、失調。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家裡的事,工作的事,情感的事,社交的事等等,缺乏信任、安全感、幸福感,沒有正确的自我排解方法,不少人負面情緒較多,表現為戾氣重,還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
三是欲望,包括思想和生理的,欲望控制得好,可轉化為動力,變成實現目标的助力,控制不好,則遭其反噬,成為奴隸。量力而行是一句古訓,超過自身極限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更好的生活,或放縱自己,沉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陷入幹涸、虧空的境界,而且使氣血加速衰竭,引發嚴重身心問題。
四是用眼,視力疲勞已經是當今常态,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而且熄燈往往已是後半夜。眼睛長期受不良光線、電子産品、手機等的影響,視力下降,還讓肝氣受牽連。肝開竅于目,肝氣不足,又會影響情緒,陷入不良循環。
五是外邪,各種慢病急症、潰瘍腫瘤、發炎腫痛等病邪的幹擾,肌體運轉受到影響,特别是外邪要氣血養分才能生長,占用了氣血,那麼用于維持身體運轉的氣血就少了。
氣血不足,當然要補充,逐步實現充盈,補氣血不能急于求成,本來氣血虧虛的局面是某個階段形成的,想靠三五天就達到效果是不現實的。
圍繞氣虛血虛,大量傳世醫書有明确的描述,也有許多緩解和根治病症的良方。
補氣血要一步一個台階,抓住主要病症,綜合施治才行,也不必追求昂貴的保健品、貴的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用适當的辦法,催生肌體自身的氣血生發,達到補氣血的目的才好,越簡單的辦法往往越管用。
一是泡腳,每個人都有條件實施,貴在堅持,每晚睡前泡15—20分鐘,水溫在45度左右,可加入适當的中草藥,對催生陽氣、疏通毛孔、排除瘀滞很有幫助,起碼手腳冰涼的毛病沒有了,而且有助于睡眠。
二是運動,适量運動好處多多,關鍵是選對适合自己的方式,達到身心俱爽的效果,運動貴在堅持,難在堅持,長期鍛煉一定會看到積極效果。
三是食補,這是很多人喜歡的良方。針對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個體,選用當地較好的食材即可,但要避開高油、高鹽、高糖、辛辣、燒烤、腌制等食品,以補血的中藥、果蔬為主,如黃芪、當歸、黨參、紅棗、枸杞等等。
四是保暖,關注天氣變化,夏季不能一直待在空調房,低溫裹體;天氣轉涼,如果不保暖,尤其是頭、腳、足踝、肚臍、後背,會讓氣血運轉不暢,内部受阻,加上寒邪入侵,很快就會生病,氣血虧損會進一步加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