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菜獨有白菜好,諸肉唯有豬肉香”,中國人對豬肉一直有種特别的偏愛。早在明代初年,豬肉就已成為人們的首選肉食;到了現在,中國人每年吃掉的豬肉甚至可以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左右!
不過,随着各種養生知識的普及,最近幾年大家對吃豬肉這件事也是頗有顧慮,很多人更是簡單地将豬肉和“肥胖”、“不健康”劃上了等号。豬肉真有這麼差嗎?
一、豬肉不如牛羊肉?
并不一定!
豬肉飽受争議的一大原因是它的脂肪含量高。如果整體來看豬肉的脂肪含量确實要高于羊肉和牛肉,肥豬肉更是能達到44%左右,這也是大家會覺得豬肉吃起來比牛羊肉更“香”的原因。
不過,肥豬肉中飽和脂肪酸與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約為5:5,與橄榄油的組成類似,其脂肪組成還算是比較健康的,在BBC評選的最營養食物中甚至獲得了第8名。
而且,肉的不同部位之間有很大差異。比如豬裡脊、梅花肉,它們的脂肪含量都比較低,為7.9g/100g;而牛肉中的牛腩、闆腱等部位脂肪則在30g/100g左右,遠沒有想象中的“瘦”。
還有些人可能覺得豬肉含膽固醇多。但根據數據統計,肥瘦相間的豬肉膽固醇含量在80mg/100g左右,而肥瘦相間的牛肉為84mg/100g,肥瘦相間的羊肉為92mg/100g,大家其實都差不多,并沒有明顯的優劣。
豬肉中含有大量優質蛋白、高吸收率的鐵,鉀、鎂、鋅、硒等營養素也較為豐富。另外,豬肉的維生素B1含量很高,可達到牛肉的4倍多、羊肉和雞肉的5倍多!維生素B1對于維持食欲、促進糖代謝等都具有重要作用,适當補充還有助于緩解疲勞、改善不良情緒。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們能放心吃豬了呢?先别着急,會挑選、懂吃法也很重要。
二、長成這樣的豬肉
千萬别買!
豬肉的新鮮程度和好壞,不僅直接關系到菜肴的口感,還會影響營養和健康。一般來說,下面這4種豬肉不建議你購買。
1、表面沒光澤的
豬肉表面的光澤度是判斷其是否新鮮的一個重要指标。新鮮健康的豬肉通常有一定光澤,瘦肉部分為粉紅色或淡紅色,肥肉部分為白色,表面沒有斑點;看起來沒光澤,豬肉呈暗紅色或灰色,按壓後切面甚至會滲出暗紅色瘀血的豬肉千萬别買。
2、摸起來粘手、沒彈性的
新鮮豬肉的切面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潮濕、有油脂,但不會覺得粘手。如果摸起來發粘,那豬肉很可能已經變質了。
另外,新鮮豬肉的質地緊密且富有彈性,用手按壓後能迅速恢複原狀。如果按起來彈性很差,那可能是存放時間過久或是注水所緻。
3、毛根發紅的
從豬肉表面拔下一根豬毛,觀察其毛根的顔色。健康豬的毛根應是白淨的,而病豬的毛根則會呈紅色。
4、聞起來有臭味的
豬肉如果聞起來就有一股明顯的酸臭味,那也說明腐敗變質,不宜購買。
三、豬肉這樣吃
營養味道都更好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日禽畜肉類的攝入量為40~75克,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天吃手心大小、厚度的一塊豬肉就足夠了。
除了控制食用量之外,還有3個訣竅也能助你健康吃豬肉。
1、選準部位,多瘦少肥
前面也講過,肉的不同部位脂肪含量相差很大,裡脊肉、梅花肉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後腿肉的脂肪、熱量也尚可。肥瘦相間且分布均勻的五花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排骨的脂肪含量在20%以上,是瘦豬肉的3倍左右,甚至比肥腸、豬蹄更高,大家可不要因為它看着“精瘦”就貪嘴多吃哦!
2、找好搭檔,蔬菜為先
蔬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既能阻礙脂肪在體内的吸收;又能幫助吸附油脂,促進其排出體外;同時還能增強飽腹感,在維持體重方面也有一定好處。筍、茄子、魔芋、蘿蔔等高纖維蔬菜都是豬肉的好搭檔。
生姜、肉桂等香料不僅能去腥,其中含有的抗氧化物質,還能幫助減少膽固醇氧化産物的産生,對于心血管健康有一定好處,同樣很适合在烹饪豬肉時放一點。
3、小火慢炖,煮熟煮透
《食品科學雜志》的一項實驗表明,豬肉經過長時間炖煮後其中的脂肪酸會下降,在炖煮120分鐘時飽和脂肪酸下降最多,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則會增多。
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增加冠心病的發生風險;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則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
另外,小火慢炖的烹饪溫度相對較低,還有利于減少其中部分營養素的流失。
不過,無論采取哪種烹調方式,大家都一定要把豬肉煮熟、煮透,有效殺滅其中可能存在的病菌,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
推薦菜——壇子焐肉
做法:五花肉入水煮20分鐘後撈起,切厚片,下鍋幹煎出油。倒出鍋中多餘油脂,加入蔥、姜、黃酒、肉湯、蚝油、黃豆醬、醪糟、香菇、醬油,煮開鍋後倒入壇子中,小火煲煮2小時左右即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