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來是注重禮儀的國家,尤其是在經過百家争鳴之後,以儒家思想為主傳統的中國禮儀文化,即使是争吵的時候我們也要注重禮儀,君子之間僅動口,而不動手,中國的禮儀應用在方方面面,今天就要為大家介紹宴會上的禮儀。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這種“文明禮儀”表現在飲食文化上,便出現了諸多的宴席禮節。首先是宴席的座次。中國人非常講究“長幼有序”,這種禮儀規範應用到圍方桌或圓桌聚餐的宴席上,便形成了嚴格講究宴席座次的傳統禮俗。
古代酒席一般是席地圍坐,其座次的順序尚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有區别的。據資料記載:古代宴席以坐西面東為尊位,坐北面南次之,坐南面北又次之,坐東面西為下座。即使是現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正規一些的場合,人們對酒席上的座次仍然有嚴格的要求,但各地的習慣卻并不一樣。
過去,中國民間喜歡用正方形的八仙桌:面門的兩個座位為正座,其中右位為主客,左位是主人;正座的對面(即背門的兩個座位)為陪座,通常是晚輩或主人家找來的陪客;左右兩側為側座,或客人或陪客,大多依年齡長幼順序而坐,靠近正座者為上,靠近陪座者為下。南方的八仙桌座次略有不同,即正座對面為三、四賓位,有點像西方的長方形餐桌。
其次是上菜的順序和擺菜的位置。上菜,又稱“出菜”或“走菜”。所謂上菜的順序,就是指菜肴依次端上宴席的次序。實際上,宴席上的“出菜”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出菜,是指酒、菜、飯的上席順序,狹義的出菜則僅指菜肴的上席順序。
《禮記·曲禮》中記載了古代上菜置食的總體次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凡上菜的禮節,炒菜(指小塊的魚肉)放在右邊,煮熟的大塊肉放在左邊;幹菜放在左邊,湯菜放在右邊;切細和燒烤的魚肉放的遠些,醋、醬等調味品放在近處;生蔥和蒸蔥等佐料放在遠處,酒水等飲料則放在右手方便觸及的地方。
單獨一道菜的擺放也有講究,據《禮記·少儀》記載,進獻紅燒或清蒸等帶湯汁的魚肴時,要将魚尾朝向賓客;冬天魚肚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魚脊向着客人的右方。
現在宴席上的置菜位置雖然與古代不同,比如現在上魚的時候是将魚頭沖着主賓,但仍有傳承。尤其是在正式的宴席上,什麼菜擺在什麼地方,都有一定的講究。比如:新上的菜都要放在靠主賓的位置;上整雞、整鴨、整魚時,一般将頭部沖着主賓,以示尊敬等等。
再次是進食的規範和主客的禮節。中國人喜歡圍坐聚餐,而聚餐必然是“衆人共器”,所以特别注意進食的規範。《禮記·曲禮》中就規定大家一起聚餐的時候,不能隻顧自己吃飽;一同在飯盤裡用手抓飯的時候,不能搓手,不能多拿,不能把粘在手上的飯拂放回盤中;吃菜的時候,嘴裡不能漏湯,不能咂嘴出聲,不能嚼骨頭,不能把已經夾取的魚肉再放回盤中,不能扔骨頭給狗。
至于主客之間的禮節,古代規定更為詳細。比如“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後客坐”;“主人親饋,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侍飲于長者,酒進則起,拜受于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少者不敢飲。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等等(均見于《禮記·曲禮》)。還有“膝席”、“避席”、“避席伏”等禮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