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是個地域廣袤的省份,而飲食文化曆史悠久,内蘊豐厚,曆代都有所發明以及創新,同時兼收國内其他地區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飲食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那麼,下面就随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飲食文化吧!
一、萌芽期
在7800多年以前的武安磁山遺址,挖掘出了許多石器陶盂、陶支架等成組器物,還有固定的大量儲糧窯穴。遺址内農業生産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的使用與堆積的大量食物,證明在當時河北已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農業的發展,為飼養家畜提供了物質條件,而遺址中出土的豬、羊等家畜骨骼已證實了這一點。
在發現的骨骼中經科學鑒定還有雞的骨骼,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家雞,飲食原料的增多,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另外據考古證明,當時河北先民已掌握了原始釀酒技術,并創造了相應的陶瓷酒器。這是河北飲食文化曆史上第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河北開始出現烹饪技術。《古考史》:皇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從那時起,河北人民結束了停留在幾十萬年烘烤、石烹的飲食生活,開始向以水做傳導熱量的蒸煮法和氣蒸法上邁進。
二、形成期
從夏朝到春秋戰國時期,是河北飲食文化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河北飲食文化初步定型,烹饪原料範圍進一步擴大,烹饪原料得到更廣泛的利用,炊具、飲食器具已不再由原來的陶器一統天下,青銅制成的饪食器和飲食器在上層社會中已成主流,烹調手段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夏代,由于統治者的重視,河北已出現了以農業為主的複合型經濟形态,農業生産已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國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産生了奴隸主,出現了财富不均。奴隸主在當時的飲食生活已十分奢侈,就全國來說,河北是當時較為開化的地區之一,市鎮已有了相當的規模。
在商代,河北平原一些區域就已經掌握了用人工酒曲釀造谷物酒(類似黃酒)的先進技術,在藁城台西發現的商代釀酒作坊遺址及其遺址中出土的酒曲殘骸,是河北造酒文化史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和遊牧業在河北境内有了較大的發展。衆多的物産資源,多樣的炊具器皿豐富了河北飲食文化的内容。興隆的紅果,在當時的《禮記》中就有記載,古書上曾稱道:燕薊千裡粟,勝似萬戶侯。《蘇秦傳》中記載:蘇秦曾親自赴燕國,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粟矣,此所謂天府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