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地方最能展現當地人的民風民俗的就是他們的飲食了,在北京地區曆經歲月沉澱的京菜文化形成更是和北京老百姓的飲食風俗息息相關。是我們了解北京人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下面就一起看看京菜代表的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
舊北京的居民貧富懸殊,飲食上差别很大。官僚、巨商們居住的大宅門裡,吃喝極為講究;而一般市民,大多是饑一頓、飽一頓,終年以棒子面(即玉米面)窩窩頭就鹹菜度日。1949年以後,北京人的飲食才發生了巨變。
來京定居的人超過了原有居民,飲食習俗日趨複雜,除了少數節日有特定的食俗外,日常飲食、節假日飲食皆是各随其好,沒有任何統一的“規格”。一般來說,居民之間的飲食水平差距不大。大米的消費量比例逐年增大,尤其喜食質量上好的圓粒大米;棒子面成了飲食中的點綴。一年四季,蔬菜、魚、肉供應充足。
北京人日食三餐,以午、晚為主。早飯稱早點,或去早點鋪購買,或在家吃頭天的剩飯。舊時大宅門裡的早點多由指定的早點鋪子送早點上門,品種也是市面上常見的燒餅、炸糕、粳米粥之類。
有地位的人家認為油餅是大路貨,是不吃的。從前的下層市民,很少吃到大米和白面,午、晚飯的主食主要是窩窩頭或菜團子、“貼餅子”(即一面焦黃的玉米面餅子)。經濟條件好的,能吃到機米(糙米)飯,吃粥(又有大米粥、小米粥、高粱米粥、綠豆粥、玉米面粥之分)或熱湯面(有白面或雜面之别)。
菜肴多是用蘿蔔、白菜、土豆、西紅柿熬菜或生拌黃瓜、拌白菜心、拌蘿蔔絲等涼菜,也有以醬豆腐、臭豆腐(腐乳)、韭花醬、芝麻醬、辣椒糊及鹹菜佐食的。極少吃炒菜。即便吃炒菜,也多素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