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出色的吃貨,在還沒去到一個地方旅遊的時候,首先是了解到當地有什麼好吃的,畢竟是吃貨。假如去到了雞西。那絕對不能錯過雞西冷面啊。在各地吃過的冷面都沒有雞西的風味。本期雞西文化将為你講述雞西冷面的民間傳說。
雞西的特色小吃,是朝鮮族的特色食品,面細且筋到,配上酸甜可口的冰鎮冷面湯,使人回味無窮有機會請上雞西品嘗。冷面本是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是用荞麥面或小麥面(也有用玉米面、高粱米面、榆樹皮面的)加澱粉加水拌勻,壓成圓面條,煮熟後浸以冷水,再去冷水伴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蘋果片、醬醋、香油等佐料,加入牛肉湯即成。過去,朝鮮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過生日時吃冷面的傳統,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了纖細綿長的冷面,就會預兆多福多壽、長命百歲,故冷面又名“長壽面”。
在雞西,有一道飲食受到了市民幾十年來經久不衰的喜愛,乃至在“市花”、“市徽”始終難産的情況下,這道飲食便公然地成為了“市吃”,即使是外面數九寒天,冷面館裡也是座無虛席,它就是雞西冷面。
幾十年前雞西就有專門的冷面館,在當年繁華的商業區有一家特别出名,雞西人都稱為“雞西大冷面”,那飯店曆經時代變遷,位置有所變化,但名稱仍然保存,仍然赫赫有名。冷面在雞西曆經演變,不斷創新,放寬了原材料選擇範圍,溶入了東北人飲食口味,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比如,在雞西稱“冷面”,既是指“面”,又是指“菜”,是主副食的統一稱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吃冷面離不開冷面菜”,冷面的原料限于荞麥面和小麥面。
朝鮮冷面辣中帶甜,雞西冷面多偏重于鹹口、酸口,牛肉湯也被醬油清水湯替代,牛肉片和水果片有的則幹脆省略。至于冷面菜,朝鮮族原有的隻有白菜等幾種辣泡菜(也稱京漬),而雞西冷面菜以辣拌為主,多達五十餘種,凡常見的蔬菜、肉類和海鮮均可入菜,基本口味都是一個:辣。經過這些改造,正宗的朝鮮冷面反而不被雞西人看好。去過朝鮮、韓國或國内延吉等地的雞西人,品嘗當地冷面,總感到不如咱雞西的冷面“有味兒”。在雞西人眼裡,雞西冷面倒成了“地道貨”。當然,雞西冷面有一樣是不變的,就是加工過程,必須現吃現壓,保持口感新鮮,這和有些大城市把冷面加工成象挂面那樣的幹貨是不同的。
不少雞西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個把月不吃冷面,就好像缺點什麼。過去,夏天是吃冷面的旺季,冬天也有一大批“冷面族”。尤其是春節過後,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一窩蜂湧進冷面館。要是這時有朋友請你吃冷面,也是相當有情義的禮節了。隻是請客一定要提早趕到飯店,因為家家冷面館都爆滿,生意紅火着呢。離家在外的雞西人,也念念不忘雞西冷面,隻要一回雞西,立刻奔向冷面館。一時回不來的人,隻要有機會就人親朋好友捎帶。有一年我去深圳,想起那裡有一個高中同學,就打了個電話,問在家鄉有什麼事沒有。
她說,太好了,等你臨來前,我的家人會去找你捎東西。果然,我臨走的時候,她的家人拎來滿滿一大兜冷面菜,我會意地笑了:這是雞西人呐。我的同學還到深圳機場去接我,我很明智,我這是借了辣菜的“光”,因為經過長途跋涉,這辣菜下的飛機是急需進冰箱的。正因為這樣,雞西的一些冷面老闆受到啟發,順勢把生意“做大”,推出真空包裝冷面菜或出外開店,甚至将冷面館開到了一些省内外大城市。哈爾濱、北京、南京、廣州等地,都有挂雞西招牌的冷面,有的牌匾竟寫成“雞西朝鮮冷面”,令人忍俊不禁,看來冷面也打起了“雞西牌”。
你可能會喜歡:
【城市文化】北京曆史文化知識大全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舌尖上的承德飲食文化
保定不能錯過的小吃:驢肉火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