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過,立春也近在眼前,突如其來的幾股冷空氣讓人有些猝不及防。
廣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經曆這種過山車般的溫度變化後,心率和血壓極易發生波動,容易導緻疾病發作。
心腦血管疾病遭遇倒春寒的危害
很多中老年人在秋冬季節都十分注意養護心腦,但是季節轉換氣溫回升後就放松了警惕。實際上,春天也要做好心腦血管疾病的防護,尤其要當心“倒春寒”!
“倒春寒”會使人體血管急劇收縮,溫度升高血管又會舒張,冷熱交替就會導緻血管反複收縮膨脹,從而加重心腦血管負荷和血壓的不穩定性。如果自身心腦系統功能脆弱,就容易發生心腦血管危重症。
所以,“倒春寒”期間要高度警惕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前的各種症狀,例如:
1.心血管疾病會有集中在胸前的各種不适感,如胸痛、胸悶和氣短,在運動勞力過程中出現這類症狀更應當引起注意。
2.症狀有時不局限于前胸或心前區,若出現肩背部不适感,也可以見于心血管疾病。
3.心悸、呼吸困難也可能為心血管疾病所引起。
4.腦血管疾病發病前往往還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一過性的偏癱或失語、運動障礙等。但這些症狀往往在一個小時之内得到緩解,容易被忽視。
如何預防“倒春寒”帶來的傷害
那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遭遇“倒春寒”該如何保護自己呢?首先要保暖,尤其是手、臉及口、鼻的保暖。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要适度“春捂”,以适應“倒春寒”的氣候特點,不宜過早脫去冬衣。另外還有日常起居方面也需要留意:
▶飲食上注意:
1.避免暴飲暴食,減少心腦血管負荷。
2.控制高熱量食物攝入,避免超重。
3.控制鹽分攝入,鹹菜、腌肉等少食用。減少甜食、脂肪等攝入,降低血液黏度。
▶适量運動,勿勞累過度:
很多中老年人習慣淩晨4-5點進行晨練,但早上起床後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态,如晨練遇低氣溫,血管驟然遇冷易收縮,很容易誘發中風,加之倒春寒易使血管收縮過度,導緻血壓升高,對患有心腦血管基礎病變的人非常不利。
如果同時是暴露于嘈雜交通噪音環境中運動則更危險。對老年人而言,噪音起點為60分貝,每增加10分貝,中風危險就會增加20%-30%。可以說,噪音和低溫随時會成為心腦血管的“殺手”。
所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日常鍛煉請勿過早或過晚,同時避免嘈雜的運動環境。
另外,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适,應立即停止運動。鍛煉過程中要避免大量出汗減少水分和電解質過度丢失。
▶保持情緒平穩,避免大起大落
穩定和愉悅的情緒可降低患心髒病的幾率,大喜大悲會使神經系統處于高度緊張狀态,很容易導緻血壓波動。而焦慮、憂郁、悲觀的負面情緒,會使神經系統的功能發生紊亂,還會影響人體正常代謝和血液運行,導緻形成斑塊及栓塞。
日常防護4要點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倒春寒”這種比較特殊情況的防護,還有4個要點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
1.躺下、起身、低頭、下蹲等動作要盡量緩慢,以免發生低血壓或突然出現暈厥、摔倒。
2.早晨醒來後不要急于下地,在床邊坐3-5分鐘後再穿衣服下床,并喝一杯溫開水,避免出現心絞痛、中風等。
3. 生活規律勿熬夜,保障充足睡眠。
4. 定期檢測血脂、血壓、血糖,如出現胸悶、心慌、頭暈、頭疼、肢體麻木等情況要及時就診。
5. 心腦血管病慢病患者應堅持長期、規範用藥。其中,中西藥聯用能增強心腦血管穩定性,減少倒春寒帶來的心腦血管危重風險。例如,患者可遵醫囑聯用通心絡膠囊等中成藥改善症狀,從源頭保護血液、血管,改善心腦組織供血功效;也可通過參松養心膠囊等中成藥調節心律,聯用西藥改善心髒傳導與心肌供血,調節植物神經功,改善睡眠。
此外,在天氣穩定的前提下不妨多去戶外踏春賞景,但是也不能因此對于個人健康衛生防護完全放之任之。在新冠疫情持續的情況下,要防止因呼吸道感染以及氣溫變化引起的血壓波動,減少因心腦血管受到“倒春寒”期間冷空氣的沖擊帶來的傷害。
溫馨提醒:本文僅作科普,用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