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每一個民族,都有波瀾壯闊的成長曆史和獨特的味覺記憶。閩東是全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民自稱“山哈”,依山而居,繁衍生息。千百年來,畲族人民不僅創造了多彩多姿的畲族文化,也制作出各種珍馐美味。其中,畲家人僅以糯米為食材,就能制作出令人稱道的“美食三寶”。
畲族美食三寶
畲族“美食三寶”的第一寶,
非“烏米飯”莫屬。
每年的三月三,
是畲族的烏飯節。
在這一天,
畲族人便出門踏青
采集烏稔葉,
蒸制烏米飯,
世代相沿,衍成風俗。
春季,
正是烏稔樹枝繁葉茂之際,
滿山青翠。
烏米飯
烏米飯制作
采來的烏稔葉
要先去除雜質,
切碎後再置于石臼内搗爛。
等汁水充分溶解後,
經過過濾,
就成了糯米的天然染色劑。
按照一斤嫩葉三斤糯米的比例,
将糯米泡浸其中
四到五個小時,
接着放在木甑裡蒸四十分鐘。
畲家人說:
“一家蒸飯十家香。”
蒸熟的烏米飯色澤
藍綠烏黑并帶油光,
米粒如同一顆顆黑色的珍珠,
植物的清香與糯米的軟糯完美結合。
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寫詩贊道:
“豈無青精飯,使我顔色好。”
後人認為,
“青精飯”指的就是畲族的烏米飯。
烏米飯
與烏米飯齊名的另一道畲族美食——菅葉粽,
畲族人過端午,
粽子是少不了的一道美食。
畲族粽子,
不同于漢族用竹葉裹成三角錐形,
而是用菅草的葉子包成枕頭管狀,
再用龍草捆紮五節。
畲族語把“菅”念“甘” ,
所以粽子通稱“甘粽”,
又稱枕頭粽、五節粽。
菅葉粽
菅葉粽制作
在制作菅葉粽之前,
需要将黃堿柴燒成灰,
再用熱水澆淋,
紗布過濾,
靜置沉澱數小時後
制成黃色堿水。
天然的食用堿
能夠起到軟化纖維、
去除酸味的作用,
為糯米帶來齊全的
色、香、味體驗。
糯米
包好的菅葉粽需用文火慢煮,
當蒸汽彌散,
空氣中一時浸潤着
菅葉特有的甜香。
十多小時後,菅葉粽熟透,
糯米為淺黃色,口感粘糯。
畲族菅葉粽,
是幾代畲家人記憶裡最初的美食。
在閩東,
還有第三種
令人稱道的畲族美食——糍粑,
加上白糖、紅糖粉、碎花生等蘸料,
既是主食,也是風味小吃。
離溪塔村僅一河之隔的虎頭村,
劉木英正在為制作糍粑做着準備。
畲族的祖輩遊耕遊居,
糍粑是年節的必備品。
軟糯可口的糍粑
美食
軟糯可口的糍粑,
吃起來美味,
制作卻不簡單。
将糯米放入冷水中
浸泡一天後濾幹,
再放入木甑蒸40分鐘左右。
當濃濃的米香
開始不斷地從廚房飄出,
就準備要起鍋了。
打糍粑是一項力氣活,
往往需要多個男人共同完成。
每到過年時,
這樣的場景
就會在畲族村寨裡上演,
年複一年,周而複始。
糍粑制作
糍粑分享
糍粑越打越黏,
日子越過越甜。
畲族人用勤勞和堅韌的雙手
從土地中獲取食物,
将單調的食材變幻出豐富的口感。
“心如糯米,越黏越緊;
情如粽葉,越煮越香。”
畲族人的美食
就像是畲族人的待客之道一樣,
實實在在,發自内心,
沒有太多虛假華麗的修飾。
他們珍惜每一顆糧食,
善待每一種食材,
将對土地的眷戀與感恩,
對先祖的敬仰之情滲入其中,
并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