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楓聲
現代漢語字典裡,“嚼”字有jiáo、jué 、jiào 三個讀音,本義是“以牙齒磨碎食物”,引申義有“吟賞、玩味、唠叨、亂說話”等。“說搬弄是非的話、愛挑剔或說别人的壞話”,老邳州人稱之為“嚼舌根、嚼舌頭”。
“嚼”字代“罵”,甚至一度“罵嚼”并用、“嚼”更甚于“罵”,則是邳州方言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裡,還是“嚼”字大行其時。
夏日炎炎,一群老少爺們在樹底下邊乘涼邊拉家常,說着說着就說到了誰的醜事、誰的家事、誰的父輩或祖輩。愛開玩笑的難免語言粗鄙,被揭短的難免面紅耳赤。如果不及時止住話題,被奚落的準會說:還說是啵?沒有了(liao)了是啵?再說俺馬上就嚼!“嚼”字出口,場面一般會安靜下來。若開玩笑的不依不饒,一場“你嚼我,我嚼你”的“嚼仗”就此開始。
家裡的雞鴨少了一隻,地裡的玉米被誰偷掰了一片,風言風語傳到了耳朵裡......氣不過的婦女就會選擇晚飯後或大早晨帶上一把破石刀和一塊木闆,邊以破刀剁木闆、邊破口大“嚼”,“嚼”滿莊、滿莊“嚼”。
女人“嚼”,男人也會“嚼”。受了小隊長的氣,或覺得挨了訛、受了欺負,女人一通數落,再加上幾口地瓜幹下肚,老實的男人也不再隐忍:不行,我得出去嚼!莊西嚼到莊東,莊東嚼到莊西,指桑嚼槐還好,若忍不住指名道姓了,被“嚼”的準會沖出來對“嚼”,嚼着嚼着就會大打出手,引來兩家老少都出來對“嚼”對打,直至老少爺們們都出來勸架才可能平息。
那時候抹邪嚼人不犯法,不會被定個尋釁滋事,平靜的鄉村裡,女人佔鍁闆嚼人、男人滿嘴酒氣腳步踉跄地嚼人,是稀松平常的風景。
那時候背後評價一個脾氣差的姑娘或女人,莊鄰們常會這樣說:那誰誰誰太“口”了,嚼人兩嘴沫、嚼死個人!
“挨槍子的、挨炮沖的、挨鋼炮的”,是那時候姐姐嚼弟弟或女人嚼丈夫常用的口頭語。
網上搜索一下,發現“嚼”罵并用并非老邳州人的專利,山東青州青島一帶,“連罵帶嚼”也是一度常用的詞語。“嚼”字從口,可以咬而吃,可以品味,可以說話,“嚼罵”同義而并用、且帶有咬牙切齒之意,可以說是邳州先人對“嚼”字引申意義的形象化豐富。
就像“娘”喊得越來越少,而代之以“媽,媽媽”,時髦的還嗲裡嗲氣地叫“媽咪”,“嚼”的“罵”義也漸漸消失在年輕人的語言裡。“嚼仗、嚼人”都不好,不是文明人的标志;“罵仗、罵人”也并不高級,不知什麼時候會消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