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要到端午節了,最重要的節目之一就是“吃粽子”,粽子初名為“角黍”,是先民用來祭祀用的祭品,而且最初使用的是具有粘性的“小黃米”,後來曆史上經過幾次南北人口遷徙,南方的“大米文化”就和北方的“角黍”相結合,出了如今的“糯米粽子”。
而後又因為曆史的原因粽子和“屈原”事迹結合在了一起,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的文化習俗,總之端午包粽子,吃粽子是中國人的重大傳統習俗。
那就說到該如何包粽子,煮粽子了,尤其是“煮粽子”,做得不好粽子很容易就夾生,口感軟硬不一,香糯感全無,有的甚至煮的粽子還會有炸裂的情況,如何把粽子真正的做好,今天就分享“3要2不要”技巧,保證你煮的粽子香糯好吃。
——煮粽子3要——①:要冷水下鍋煮
粽子冷水下鍋,其溫度是随着水溫的升高而一點一點由外向内部滲透的,升溫很均衡,不會出現内外成熟度不一緻的情況,而開水煮粽子就很容易造成外面熟透而内部還很“生”,也就是夾生。
②:要加點料
煮粽子的時候最好加點料,首先第一個乃百味之首的食鹽,少許的食鹽可以襯托出糯米的香甜,第二是少許的“食用堿”或者小蘇打,可以幫助分解食材中蛋白質,幫助糯米“快速”成熟,口感更加的軟糯,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新鮮粽葉的顔色不變。
③:煮的時候要用重物壓着
用重物壓着可以防止粽子随着水的沸騰而不停地翻滾,可以避免翻滾中的碰撞而造成粽子破裂“跑米”,也可以讓其受熱均勻成熟度一緻。
——煮粽子裡的2不要——①:過程中不要加涼水
建議煮粽子的水一次加足,以水面沒過粽子5到10厘米為好,中途盡量不要添水,如果非添不可,也要加開水,切莫加涼水,以減少對粽子口感的影響。
②:煮好的粽子不要着急取出
煮好的粽子不要急着取出就吃,最好放在鍋内焖1到2個小時,這樣利用餘溫可以避免粽子的夾生的情況出現,使其口感更加的軟糯。所以建議端午節前一天晚上開始煮,到了第二天早晨正好可以開吃。
——粽子煮多久?如何判斷粽子是否熟透?——如果是家中的普通炊具,先用大火煮40分鐘,而後轉為小火再煮1個小時左右就基本熟透了,此時關火後再浸泡1個小時到自然冷卻就可以吃了。如果是高壓鍋,則隻需要30分鐘左右即可。
怎樣判斷粽子是否熟了呢?很簡單,就是打開一個看一看,嘗一嘗,如果沒有熟透就繼續煮,千萬不要等到涼透了才發現有“夾生”,從頭再來耗時又費力!
正确包粽子,煮粽子步驟【食材】
糯米,粽葉,紅棗,食鹽,食用堿,清水
【步驟】
①
糯米淘洗幹淨後放到清水中浸泡1—2個小時,粽子葉也要先清洗,如果是幹制的粽葉還要先用清水浸泡一夜,使其吸飽水分,而後再放入開水鍋,加入少許食鹽,煮5分鐘左右,關火後再浸泡10分鐘,撈出來後沖洗幹淨即可以使用。
②
取粽葉卷好,放入适量的糯米,喜歡的可以放入放入幾顆紅棗和葡萄幹,再蓋上糯米鋪好,包好後用細線紮緊待用。
③
把粽子碼放入鍋内,加入少許食鹽和食用堿,再倒入清水沒過粽子5到10厘米,再放上一個篦子,在篦子上放一大碗水壓住,開大火燒開煮40分鐘,再轉為小火煮1個小時左右既可以關火,加蓋繼續焖至1至2個小時即可出鍋。
——技巧再總結——
煮粽子要用涼水下鍋,并且适當地加一點食鹽和食用堿,煮的時候水要加足,中間不要添涼水,粽子還要用重物壓着,煮1到2個小時,再焖1到2個小時即可。
還有一個糯米浸泡的問題,我不建議糯米泡的時間太久,否則粽子的口感太過“軟爛”,1個小時左右足以,糯米不浸泡也可以,但是在粽子下鍋後最好讓其在涼水中泡1到2個小時,這樣讓其吸收更多的水分,有利于煮的時候成熟不夾生。
我是阿胡的小食光,一個喜歡研究美食文化和美食做法的饕餮小食客!喜歡今天的内容的可以關注我,并點贊,轉發和分享此文,明天還有更精彩的内容呈現,感謝閱讀,明天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