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76)
特别說明,文中中藥須在執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半斤為120克,一兩為15.625克,一兩為二十四铢,我們實際運用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輕重,按一兩=3~16克進行換算。杏仁40枚為12克。
大青龍湯中為什麼要用石膏:讓熱邪有去路
在前幾天我寫一篇文章中,我們曾經初識過大青龍湯這個方子。
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值得反複琢磨的方子。
傷寒論第38條寫得很清楚,這是一個治療太陽傷寒證,發熱,惡風,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的方子,可這個方子,除了麻黃,桂枝這些發汗解表藥物之外,還用了許多人認為隻能用于陽明證的石膏。
用了多少?用了如雞子大,也就是50~60克。
很多人都知道杏仁這個藥苦,微溫,能降氣止咳平喘,亦可潤腸通便;但很少有人知道,杏仁這個藥,有祛除肌部濕和熱的作用。例如“金匮.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40條即雲: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
隻有理解了這條祛除郁熱的通路,我們才可以初步理解大青龍湯的組方含義。
不過,這還不夠。
大青龍湯的另一面:讓濕邪有去路
大青龍湯能用于風寒束表,皮腠閉合,郁熱内盛的情況,此時患者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可是它還能用于另外一種情況。
也就是傷寒論第39條所提示的,脈浮緩,身不疼,但身體有沉重感,但經常有一下子輕松的感覺。
這兒提示了大青龍湯證對應的另外一種病機:肌部、肉部濕熱并存。
因為有濕邪,所以,脈浮緩,身不疼,但重,這些症狀就可以理解了。
“濕”因肌部的水液代謝障礙而生,我們可以将其理解為壞的“津液”,“濕”和“熱”是一對矛盾體,濕怕熱,所以,當肌部的熱亢盛時,濕就會減少,人體會有驟然輕松感,可是很快,由于水液代謝障礙這一根本病因并沒有消除,濕會很快複生。
一般來說,如果人體肌表濕熱并存,兩個矛盾體的作用一抵消,人就不會發生高熱,但是會出現身重,疾病纏綿不愈的情況。
這種情形,我們可以将其理解為風水之初起,由于肌表津液代謝障礙,肌表出現了濕熱并存的狀況,患者開始自覺身重,尚未出現浮腫。
在治療上,和大青龍湯解郁熱的治法是一樣的,就是讓濕邪有去路,一是發汗,讓邪随汗出;二是内洩,讓濕邪通過肌部回流→心下→小腸→膀胱這條通道被祛除。
當然,要想讓藥物發揮最佳的效果,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大青龍湯之間的藥物比例和煎法: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石膏如雞子大(碎)
以上七味藥,用水1800毫升,先煮麻黃,減400毫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若簡化一下,将石膏按“如雞子大”為50克,中藥一兩為15克,杏仁四十枚為10克折算,上面七種藥的比例大概是:
麻黃9:石膏5:桂枝3:甘草3:生姜3:大棗3:杏仁1
這個比例非常重要,記住它有助于我們理解大青龍湯後續的一系列變化,例如治療水腫的越婢湯,越婢加術湯。
歡迎關注醫師黃繼斌 一個堅持手工、慢速、思考中醫的地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