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8-26 06:21:28

貴州美食小吃很多,可以說連貴州人自己也沒有全部嘗遍,但說出名字來肯定都熟悉,酸湯魚、絲娃娃、烙鍋、羊肉粉、腸旺面、鹽酸菜……這些大名那可是如雷貫耳啊!可是,你知道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擺哈龍門陣,說說貴州美食小吃背後的那些故事。

酸湯魚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1

苗族同胞愛吃酸食,在貴州的苗寨中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羅圈”的說法。在酸食菜肴中,尤其以酸湯魚這道菜最為有名。相傳在遠古的時候,苗嶺山上居住着一位叫阿娜的姑娘,不僅長得貌美,且能釀制美酒。凡來求愛者,姑娘就斟上一碗自己釀的美酒,不被中意者吃了這碗酒,隻覺其味甚酸,心裡透涼,但又不願離去,當夜幕臨近,蘆笙悠悠,山歌陣陣,小夥子們房前屋後用山歌呼喚着姑娘來相會,姑娘就隻好隔籬唱着:“酸溜溜的湯喲,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喲聽妹來溫暖;三月槟榔不結果,九月蘭草無芳香,有情山泉變美酒,無情美酒變酸湯……”這個傳說說明酸湯的食用曆史悠久。

宮保雞丁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2

所謂“宮保”,是丁寶桢的榮譽官銜。丁寶桢,原籍貴州,清鹹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制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幹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後來他由于戍邊禦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制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貴陽絲娃娃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3

絲娃娃别名素春卷,是一種貴陽街頭最常見的小吃。相傳有一農婦拾回奄奄一息的女嬰撫養,因家貧如洗,生計窘迫,衆鄉民将家中所餘蔬菜送給女孩,農婦将之切絲,裹以面皮,灌以調料,以此喂養女孩。因其形狀上大下小猶如裹在襁褓中的嬰兒,就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絲娃娃”。

黃粑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4

說到黃粑的起源,還有一個難以考證的小故事。時間一直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貴州,還被稱作夜郎。據說那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當時正率兵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一日,蜀軍正埋鍋造飯,蠻軍臨陣。蜀軍乘勢窮追蠻軍上百餘裡。急壞了這軍中的火頭軍了,久等部隊不歸,可這煮着的豆汁兒和米飯不能浪費呀?諸葛軍師一看這情形,隻好命将士兵豆汁兒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士兵回營,這被豆汁兒摻和過的米飯已足足蒸煮近兩日,又累又餓的士兵們急忙分食,誰料這米飯已成另一番模樣,不但色澤黃潤,而且味道甘甜香軟,碰巧當地百姓遇到,見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續下來,這不,貴州便又多了這麼一道美味———黃粑。

腸旺面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5

貴陽風味特色小吃腸旺面,據傳起源于晚清同治初年(1864年左右)。相傳由一位屢試不中的秀才創造而得。秀才出身殷富人家,因家道中落,又久考不第,家境更加窘迫。秀才老母是位聰慧持家的大家閨秀,秀才平素最愛母親做的面條。一日卻因再度落榜,捧着面碗食不甘味。母親見狀,憐惜地勸: “孩兒不中,又有何愁?隻要做些營生,豈不能操家度日!”做什麼生意昵?既無本銀,又無技長,秀才自忖,忽見碗内面條突發靈感,對老夫人說道: “母親所煮有腸帶旺的面條,這般味美,如煮來賣售,豈不大家同享”于是母子決定賣面為業。主意雖定,叫何名字才好?秀才畢竟是有文字功底的,他與老母合議:“既有旺、腸、臊,全稱它‘腸旺面’則矣。”

遵義羊肉粉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6

遵義(為古夜郞國)地處大婁山脈,屬雲貴高原低地勢丘陵地帶,雨水長年不斷斷,山上經常雲霧缭繞,所以潮濕,性寒,當地人易得風濕和傷寒。

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漢武帝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讓他們尋找捷徑從西夷的西邊出發,去尋找身毒國。

到達夜郞國時,夜郎王表示願意歸順大漢朝。并帶上貢品到長安朝觐漢武帝。漢武帝非常高興,賞賜夜郞王大量的物品,并部問其還有怎麼需求?

夜郞王道:“古夜郞國地處大婁山脈,到處都是瘴氣彌漫,當地人易得風濕和傷寒。請武帝能派名醫解除百姓疾苦。”于是漢武帝派張仲景到夜郞為百姓治病。”

張仲景來到遵義,看到夜郎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傷寒在全國漫延。便讓其弟子在遵義城北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醫治風濕和傷寒。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将羊肉撈出來切成片,用大米做到米粉,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一大碗羊肉湯。人們吃了羊肉粉,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風濕和傷寒都治好了。張仲景走時将配方留給了他的徒弟,叫他留下來繼續為百姓治病。後來他的徒弟在遵義開了一家羊肉粉館。從此以後遵義的百姓都喜歡吃羊肉,花椒和辣椒來禦寒,這樣就能有效的防止風濕,減輕痛苦……

水城烙鍋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7

平西王吳三桂在康熙三年的三月,率領雲南十鎮2.8萬兵嗎,由歸集入水城境,鎮壓水城宣慰使安坤。在貴州提都李本琛的配合下,五月,安坤戰敗,大量彜民被迫遷徙到荒山野嶺。

在大山深處沒有糧食充饑,可以捕殺野山羊、野鹿、采摘野菜、挖土豆來充饑,但是,要将這些食物做熟,需要火和炊具。沒有火,可在山中找些幹柴架起篝火。沒有鍋,就不能将食物煮熟。面對困境,他們想到了用些瓦片替代鍋。瓦片雖然不能炒菜,但是能烙菜,在戰亂中暫時失去了家園的人們就發明了烙鍋。後來人們發現烙鍋烙出的食物味鮮脆香、脍炙人口,便一直流傳至今。隻是瓦片換成了平底鐵烙鍋,可烙的食物有山珍、海味、野菜。人們說:“一鍋容天下”。

狀元蹄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8

狀元蹄是貴陽市的漢族傳統名菜,屬于黔菜系。青岩古鎮的鹵豬腳。相傳清朝時期,貴陽市花溪區青岩趙以炯,為上京赴考,常溫功課至深夜。一日,忽覺肚中饑餓,便信步走到北門街一夜市食攤,點上兩盤鹵豬腳作宵夜,食後對其味贊不絕口。攤主上前道:“賀喜少爺”。趙問:“何來之喜?”。攤主不失時機道:“少爺,您吃了這豬腳,定能金榜題名,‘蹄’與‘題’同音,好兆頭,好兆頭啊。”趙聽後大笑,不以為然。不日,上京赴考,果真金榜題名,高中狀元。此後,鹵豬腳便被譽為“狀元蹄”,成為趙府名食,後經曆代家廚相傳,擴至民間至今。

血豆腐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9

血豆腐不僅有幾百年曆史,據傳還有一個關于它的故事。明代初期有一土官的廚師在做菜時不慎将雞血撒在豆腐上,他把那塊豆腐取出放置在火爐旁。幾天後,那沾了血的豆腐被煙熏火燎,成半幹硬塊。當他再次發現這塊豆腐時,它已是香味濃郁,他把豆腐切成片用來下酒,味道是鮮美無比。從此血豆腐的做法相傳下來,經後人不斷加工,成為今天風味獨特的血豆腐。

威甯荞酥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10

荞酥的出現至少已有600多年曆史。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認作義女,明初襲其夫藹翠貴州宣慰使職。1368年,朱元璋過生日,奢香就用苦荞面做一種壽糕送“幹爹”。但是她連續做了49天也沒有成功。于是她的廚師丁成久就替她制作,最後,做成了每個重達8500克的荞酥,面上有九龍圍着一個“壽”字,意為“九龍捧壽”。奢香把荞酥進貢朱元璋,他嘗後連聲稱贊之為“南方貴物,南方貴物”。

鎮遠陳年道菜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11

陳年道菜是鎮遠縣一種傳統食品,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據傳,五百多年前,居住在青龍洞的一個長年吃素的道教徒,把本地的一種獨特的青菜,去其根和老葉子,洗淨曬腌,再加上八角、胡椒、花椒等香料搓揉串香,用少量紅糖摻上食鹽腌制而成,因能長期貯存,故取名陳年道菜。

糕粑稀飯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12

糕粑稀飯是從四大古鎮青岩鎮流傳出來的名小吃,已傳承了有上百年。清末光緒年間,在大十字東面的三浪坡上,著名的大道觀旁,有一陸姓小販,以售賣自創糕粑稀飯謀生,但不知其名,故以陸糕粑稱之。由于制作衛生,風味清香獨特,并地處要沖,糕粑稀飯逐漸名揚貴陽城。

豆腐圓子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13

可追溯到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駕崩後,朝廷通令全國“禁屠”(不準宰殺豬牛羊雞鴨等)三天。“禁屠”令一出,豆腐作坊的生意變得興隆起來。此時,祖居貴陽、以開豆腐作坊為生的雷端藻及其夫人“雷三太”,看準這是個擴大經營的好時機。他們想,幹脆就拿豆腐來做圓子,讓大家過過嘴瘾。于是,他們嘗試在做豆腐時,加入适量的鹽、堿和香料、蔥花等調料,充分拌勻後,捏成核桃大小的圓子,然後放在菜油鍋内炸熟出售。出人意料的是,這小小的油炸豆腐圓子,一面世即深受貴陽人喜愛。精明的“雷三太”明确生産和管理分工,生意越做越紅火。也就是在那時,“雷家豆腐圓子”成為貴陽聞名遐迩的小吃。

紅油米豆腐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14

據說在很早以前,一位農村婦女剛生下孩子沒幾天就斷奶水了,隻能用大米磨成漿,調成面糊代替奶水喂孩子。一天,她家請人糊牆時,不慎将石灰水撒入米漿中,待她将米漿上火調制後不久去取時,米漿已經凝固成硬豆腐的樣子,于是她便切成條,拌上紅油、辣椒等佐料當一道菜上桌請工人吃,工人們吃後大聲叫好,問主人家這是一道什麼菜,婦女順口說道:這是用米做的“豆腐”。于是紅油米豆腐就這樣叫開了。

青岩玫瑰糖

貴州必吃的10種美食(貴州15樣美食背後的神秘故事)15

青岩玫瑰糖問世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是1874年青岩街上平正寬家首創的。相傳,一天平正寬逛街看到一小孩叫賣玫瑰花瓣。玫瑰花瓣香味誘人激發了他的靈感,想到要是把玫瑰花味摻在糖裡,一定又香又甜。于是,他買一些玫瑰花來切碎,加入“碗兒糖”舂成密餞,用陶缽裝上在太陽下曬幹。然後用糯米和小麥制成麥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沙糖和玫瑰花蜜餞,搓均後切成薄片或長條,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銷售一空。從此,平家以此為業。最初稱為麻片糖,又因其有玫瑰花香味,改稱玫瑰糖。後來,因此糖産于青岩,被人們稱為青岩玫瑰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