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漸暮
暑氣褪去天氣初肅
霜風愈發凄緊
值此換季之時
農寶們更要注重自身的身體健康
接下來就和農農一起
了解一些健康知識吧
衣食住行
衣《黃帝内經》上記載:“風雨寒暑避之有時”,因此,秋季健康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被秋涼所傷。
雖說“春捂秋凍“,但還是建議景小藝們要及時添衣,因為剛接觸寒冷或者下雨刮風,許多人不能及時适應;如果盲目堅持”春捂秋凍”,往往可能會真的“凍着”,甚至感冒發燒,得不償失。
特别是參加戶外活動,跑步、訓練、登山等,建議要帶足夠的服裝,出了汗要及時更衣,防止受風着涼。
多吃一些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尤其是含維生素A、C多的食物。大蒜、蘿蔔、生姜、韭菜都是可以增加抵抗力的食物,對于大多數景小藝來說這些并不适口,但可以通過改變食用方法食用。如果常在秋季咳嗽,可以多炖些冰糖生梨水吃。秋季也是吃蟹的季節,但蟹屬寒性,不可以多吃。另外,是藥三分毒,不要把服藥作為預防生病的途徑。
合理膳食,滋陰潤肺,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體内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内多餘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的效果。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橘子能夠緩解咳嗽;尤其是金桔,既美味又能緩解咳嗽,芹菜清脆爽口、清熱平肝,對于肝火旺盛的咳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在校期間,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以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
注意膳食平衡,合理安排一日三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每日膳食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适量吃魚、禽、蛋、瘦肉。
飲用足量白開水,飲食有度,不暴飲暴食。三餐規律,少吃夜宵和零食,飲食少鹽、少油、控糖。
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秋季溫差較大。早秋熱濕,中秋前後幹燥,晚秋又以涼寒為主。秋季空氣中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較快,應注意保持室内具備一定濕度,适當補充體内水分。
睡眠起居秋天的天氣連綿多雨,涼意漸濃,易患重感冒,因此在入秋以後,睡眠時應注意保暖,不可卧涼榻,衣服的增減應随天氣的變化而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心情要安逸、甯靜,這樣可以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肺的清肅功能。
适當鍛煉,強身健體,生命在于運動,秋季天高氣爽,是鍛煉的黃金季節。合理安排作息,早睡早起,晨起後可健身鍛煉,慢跑、太極等項目,每天适當進行1到2小時鍛煉,有助于舒筋活血,強身健體。
關于秋燥
什麼是秋燥?“燥”為外感六邪之一,是秋天的主氣,故稱為“秋燥”。燥邪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秋季乃肺經當令之時”,當秋燥傷肺時,就會出現“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的一派燥象,常見表現為口鼻幹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等。
燥邪有涼燥和溫燥的區别一偏于寒,一偏于熱,臨床表現和治法也有區别。
涼燥:臨床表現頭痛、發熱、怕冷、無汗、鼻塞,有點像受寒受風引起的感冒,再加上唇燥溢幹、幹咳連聲、胸悶氣逆、兩脅竄痛,皮膚幹痛,舌苔薄白而幹等症狀。
溫燥:臨床上表現頭痛身熱、幹咳無痰、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幹痛、鼻幹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症狀。
調理秋燥梨味甘性涼,具有生津潤肺、清熱化痰的作用,更适合于溫燥。對于涼燥,可能沒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過食可能還會加重咳嗽。治療涼燥可酌情加一些性溫之品如紫蘇、生姜、杏仁等。
秋天容易引起悲愁、憂郁的情緒,這就叫“悲秋”。悲秋,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正常反應,一般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調養不當,悲秋過度,就容易引起抑郁症及其他一些疾病。所以秋季要注意調攝精神,遠離悲秋。
皮膚幹燥
皮膚的幹燥單從肌膚外補水遠遠不夠,需内外兼顧才能合力使肌膚水潤光澤,因此調理上有生津潤燥、滋陰養血、養脾益胃、滋肝補腎等辨證論治方法。
日常1.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多喝水。
2.用溫水洗澡,因為熱水會将皮膚上的天然油分徹底洗掉。
3.冬季洗澡一般不要超過15分鐘。
4.使用溫和的沐浴液或香皂。浴後塗上潤膚品、身體乳、護手霜等。
5.在那些易發生幹裂的身體部位,塗潤膚乳。
6.可使用加濕器,增加空氣濕度。
秋晚漸涼
農寶們在辛勤學習時
也不要忘記照顧好自己
萬物凋敝之時
也要過好屬于自己的每一天
責任編輯:白家瑜
本期編輯:楊雨欣
圖文來源:河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