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命生理是“調陰陽五味、氣味平衡”的養生原則。
首先,酸味含有機酸和鞣質。
鞣質,能使組織蛋白沉澱凝固,在粘膜或創面形成保護膜功能性。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質基本組成單位。
蛋白質的生成、代謝分泌,有賴肝腎功能作用。即肝疏洩與腎精穩定的貯藏、釋放。
内容
《黃帝内經》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傳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又曰“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一,生命生活、功能習性遵循陰陽平衡法則。
正常的補給,供養,有益功能性、機能、生理性,配合平衡的充分利用發揮。
1.平常、平和、平衡法則等事項。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2.異常,陰陽失調,特導性法則等事項。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二,糾偏扶正或去邪法則。
1.中醫認為,每一種食物或藥物,都有自己天然獨特的氣味禀性。同時,每個人的身體素質、髒腑機能、生理陰陽氣血各有普遍性與特性或差異性。
2.食用物氣與味本質屬性,功能作用。
2.1.四氣: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
2.2.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藥味。
3.《黃帝内經》:“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意為:形歸屬于氣、味形成于态,精歸屬氣之精華凝成,精生于一切從無到有之物。
喻:精與形間,相互轉化依存。且同屬于氣、味之同源物而來。
化:轉化。無到有謂之化。
4.《黃帝内經》:“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藏血疏洩,肝主一身筋膜等。
肝屬木,為陰中之陽,通于春氣。體陰而用陽,性喜條達、主疏洩而惡抑郁。
在體合筋,開竊于目,其華在爪,在液為淚。…
中醫認為,百病之源,根在肝髒。百病治之以肝。
5.應一年四季特性,順時養肝。
肝屬木,為陰中之陽,通于春氣。體陰而用陽,性喜條達、主疏洩而惡抑郁,所以肝的生理機能比較旺盛的季節是春天。
5.1酸味有:能收斂、固澀、生津等作用。
5.2酸性屬陽而味屬陰。
5.3.酸味之陰又屬冬藏而入肝腎。
5.4.且肝腎同源,且四季冬生春,春夏秋冬之循環順序化生、互生特色。
5.5.酸味存在偏入于肝體、肝性特色功能作用,但過度、多量時,無益無利,嚴重酸味過量時,則傷害于肝。
5.6.現代醫學:酸味含有機酸和鞣質。
5.6.1.鞣質,能使組織蛋白沉澱凝固,在粘膜或創面形成保護膜功能性。
5.6.2.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氨基酸是蛋白質基本組成單位。
5.6.3.蛋白質的生成、代謝分泌,有賴肝腎功能作用。
即肝疏洩與腎精穩定的貯藏、釋放。也即有賴肝腎功能的代謝、分泌、排洩、氣化。
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因而“調陰陽五味、氣味平衡”的養生原則,強調隻有、必需五味共調和,才能使人陰陽平衡,正氣内守,形體、精氣血神正常自然統一。
1.形神、精充盛平衡,或健康,需氣、味等綜合性整體作用統一。
2.形神、精充盛平衡,或健康,需陰陽、五行、互生制約統一性。
3.“酸入肝 與酸走筋 筋病無多食酸"之特色意義,是平常、平衡法則與陰陽失調,特異性的生理、病理,應注意事項特色特點。
本文為知識共享。
如使用不用,概不負責,并保留相關法律事項。
原創作者 羅占光中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