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祛濕湯?春季冷暖氣團交替活動頻繁,乍暖還寒,氣溫不穩定,要預防“倒春寒”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傳統療法科劉媛媛主任團隊來給大家介紹一些養生技巧,增加抵抗力,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冬天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祛濕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春季冷暖氣團交替活動頻繁,乍暖還寒,氣溫不穩定,要預防“倒春寒”。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傳統療法科劉媛媛主任團隊來給大家介紹一些養生技巧,增加抵抗力!
春捂防寒
起居需夜卧早起
俗話說“春捂秋凍”,早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提到,春時衣着宜“下厚上薄”,春令時節,下身應多穿一些;民間說法“寒從腳起,濕從下入”講的也是關于人體腿腳的保暖。
因此,要适當“春捂”,尤其是老人及小孩,不要過早脫棉衣,要根據氣候變化添減衣物,預防感冒、關節疼痛等發生。
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于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我們需要夜卧早起,放松舒展形體,在庭院或寬敞之地悠閑散步。同時也應該做到情志舒暢,樂觀豁達,外出遊玩,欣賞美景,陶冶情操。春天屬木,對應于肝,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我們情志的舒暢能使肝疏洩有度,保持機體氣機的流暢。
春天,人們也容易感到疲乏,這時不妨多活動鍛煉,以動作緩和的運動為主,比如傳統導引健身功法“八段錦”、“太極拳”等,引導陽氣的流動,使其有序升發。同時保持室内空氣流通,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春季養生
喝這兩款湯
春天肝木升發,肝氣旺容易克制脾土,在飲食上應省酸增甘,助腎養脾,唐代孫思邈說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酸性食物有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升發和肝氣的疏洩,應多吃辛甘發散食物,當然下元腎精的充足也很重要,适當滋陰養津,以助陽氣升發,可多吃姜、蔥、香菜、花生、韭菜、淮山、枸杞、土豆、椰菜、雞肉、鯉魚、鲫魚等。
而生冷油膩食物則應少吃,避免損傷脾胃,飲食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同時也可結合以下養生方進行調理。
推薦食療湯膳
枸杞菜豬肝湯
食材:豬肝100克,枸杞菜300克,姜5克,料酒5毫升,澱粉10克,白醋5毫升。
作用:枸杞葉性涼,味甘微苦。據《藥性論》載,“能補益諸精不足,易顔色,變白,明目,安神”;此湯由枸杞葉與補肝、養血、明目的豬肝相配而成,具有補肝明目的功效。有益于風熱目赤、雙目流淚、視力減退、夜盲、營養不良等病症。
關于枸杞菜的詳解介紹,可以參考閱讀:補肝腎益精氣,用它煮湯除煩解渴、明目安神
做法:
1.豬肝切薄片,放入碗中用清水和白醋浸泡15分鐘,再用清水漂洗幹淨;
2.将豬肝用料酒、澱粉和1/2小勺鹽抓拌均勻,姜去皮切絲,豬肝腌制片刻;
3.枸杞菜洗淨将葉子摘下,梗不要;鍋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燒開後放入姜絲、豬肝煮熟,淋入油;
4.放入枸杞菜滾煮片刻加1/2小勺鹽調味即可;此湯有清熱解毒、補肝明目的功效。
雙豆土茯苓豬瘦肉湯
食材:花豆40克,赤小豆25克,土茯苓30克,陳皮1/4個,豬瘦肉300克,生姜3片。
功效:花豆和赤小豆,有健脾祛濕的功效,赤小豆還兼有補腎作用。土茯苓能清熱利濕、解毒利尿。此湯為春季家庭的祛濕湯水,男女老少皆宜。
做法:
1.豬瘦肉切塊;全部材料洗淨,全部浸泡一個小時;
2.全部材料與生姜下瓦煲,加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此量為3-4人用),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一個半小時,下鹽便可。此湯有健脾祛濕的功效。
中醫特色療法
培固元氣 養生保健
艾灸
為順應天地陽長陰消的春生之氣,保持體内陰陽協調狀态,我們平時也可以采用艾灸,來激發經絡之氣,幫助陽氣的有序升發。
正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艾灸相關穴位來健脾補腎調肝,溫養體内元氣,通過脾胃的升降調節、肝的疏洩有序升發,周流全身。
可用穴位:神阙、關元、湧泉、三陰交、足三裡、脾俞、腎俞等;
頻率:隔天艾灸1至2個穴位,每次每穴10-15分鐘,距離合适,溫熱為宜,避免燙傷;
注意事項:陰虛表現患者則應慎用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沐足
可起溫經通絡、疏通氣血作用,也能升發人體陽氣,使其流動全身,特别适合春困的人群,同時也能改善睡眠。
處方:艾葉、花椒、桂枝、生姜、藿香、蒼術各10g。
方法:将以上中藥水煎取藥汁約3000ml,放溫至40攝氏度左右,沐足時水量能浸沒腳踝為宜,每次時間約20-30分鐘。
頻次:1周2次。
注意事項:凡對以上藥物過敏者禁用;局部有皮損、皮疹、孕婦及兒童不宜;糖尿病及神經病變患者慎用,避免燙傷。■
【來源: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醫學指導:劉媛媛 主任中醫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