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吸煙會導緻肺癌,那麼那些不抽煙的人,怎麼患上了肺癌?打個比喻,如果說消化道腫瘤是“吃”出來的,那肺癌就是“氣”出來的。
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11月17日是國際肺癌日,《生命時報》采訪權威專家,介紹肺是如何一步步被“氣”出了癌症,并教你幫它除除“污氣”。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教授 支修益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外科主任醫師 王健生
肺癌,被“氣”出來的病
不良情緒是誘發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心理問題出現時,機體會發生内分泌紊亂等一系列健康問題,導緻防禦疾病的能力下降。
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控制下,經常處于抑郁狀态,或者遭受生活打擊一蹶不振的人,神經内分泌活動發生紊亂,器官功能失調,機體免疫力降低,免疫監視功能減弱,進而削弱免疫系統識别和消滅癌細胞的能力,易導緻癌細胞轉化和突變。王健生表示,過度壓抑自己,尤其憤怒、悲傷等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疏解時,肺泡會不停擴張,沒時間收縮,得不到放松,從而危害肺的健康。
臨床研究顯示,情緒樂觀和悲觀的肺癌病人,在治療效果、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上都有着明顯的區别。
4種“外來氣”也在引發肺癌
引發肺癌的因素不僅包括吸煙和遺傳的影響,還有藏在生活中的“三霾五氣”。
“三霾”是指室外霧霾、室内煙霾、心理陰霾;“五氣”包括大氣污染、煙氣(一手煙、二手煙、三手煙)、廚房油煙氣、看不見的裝修污染、生悶氣。
制圖:方茜
除了自身心理上的“氣”,與肺癌密切相關的還有這四種氣。
!
室外霧霾
三四十年前,中國的肺癌主要由吸煙引起。現在,由環境因素導緻的肺癌正逐漸向非吸煙人群擴散。
早在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将可吸入顆粒物PM2.5定義為一類緻癌物質,其危險程度等同于煙草。
盡管霧霾是否會導緻癌症,不同的專家會有不同的解讀。但霧霾問題會導緻肺癌發生率明顯上升是肯定的。
室内煙霾,主要指室内空氣污染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廚房油煙
如今,油煙已被列入肺癌的一大誘因。有資料顯示,全球有150萬人每年因過度吸入油煙患上呼吸道疾病或者肺癌,這在不吸煙的女性患肺癌尤為明顯。
英國一項研究報告稱,在通風差、燃燒效能極低的炊具上做飯一小時,對健康造成的損害相當于吸兩包煙。
我國女性普遍接觸油煙更多,煎炸爆炒等烹饪方式也更容易産生油煙。
!
吸煙及二手煙
2020年一項中國城市居民調查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裡,我國居民吸煙率整體下降了7%,其中,男性下降14.5%,而女性則從1.5%上升到了3.3%。
另外,我國女性還深受二手煙傷害,數據顯示,4~5億女性處于二手煙的暴露之中。
!
揮發性有機物
房屋裝修、新置家具等,或多或少都會含有一些揮發性有機物,除了裝修裝飾材料中通常含有氡、苯酚、甲醛等一類緻癌物質,其他揮發性有機物也會使室内PM2.5的濃度上升。
裝修時,很多人常常跑家具建材城、裝修工地,不知不覺間就增加了有害物質的攝入。
5招給你的肺除除“污氣”
2020年,中國癌症新發病例457萬例,肺癌以82萬例居首位;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有300萬左右,肺癌就占了71萬,是癌症死亡總數的23.8%,相當于每天1900多人死于肺癌。
臨床上,一半以上的肺癌,發現時已經是晚期,因為多數早期是沒有明顯症狀的,等到症狀明顯時,可能已出現轉移或擴散,為時已晚,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目前,胸部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最有效的篩查方法,敏感度高,每次産生的放射線劑量隻有常規胸部CT掃描的1/6,可以檢測出早期肺癌,連2毫米左右的小結節或微小結節都可以檢測出來。有肺癌家族史、在肺癌高發地區生活、經常接觸緻癌物、有癌前病變及超過40歲的高危人群應定期篩查。此外,血液液體活檢、端粒酶檢查、痰液的分子标志物檢測等篩查手段逐漸應用于臨床,人工智能技術也在早期篩查環節起到了重要作用。
預防肺癌,除了定期進行胸部CT篩查,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加以預防,揪出潛伏在你我身邊的“污氣”,有助遠離肺癌:
01戒煙
建議煙民盡早戒煙,如無法立即戒煙,也要做到室外吸煙,避免家人、同事、朋友遭受二手煙、三手煙的暴露。
02遠離廚房油煙
建議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如清蒸、水煮等,既營養健康,還能減少油煙污染。
烹饪時,應在開火前就打開油煙機,炒完菜三五分鐘後再關閉。若使用煤炭、木柴烹饪,注意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廚房通風。
03選擇綠色家裝
前往家具建材城、裝修工地時佩戴口罩。裝修時購買由環保部門認可的綠色房屋裝修裝飾材料,減少大理石的使用,入住前進行檢測,時常通風。
04霧霾天做好防護
空氣污染指數較高的日子應盡量避免出行,如若外出一定要戴口罩。回家後要及時清理頭發、圍巾、外套上的灰塵,清洗雙手和外露的皮膚。
05學會心情調節
注意心理調節,要放寬心胸,趕走胸中郁積的“濁氣”“悶氣”“怒氣”等,治理好“心理污染”。遇到不順心的事,可以多和家人、親友聊聊天,分享快樂、分擔痛苦。▲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田雨汀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