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茶具最實用

茶具最實用

美食 更新时间:2025-04-23 16:49:57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1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降溫之後,煮茶的人越來越多。

一場秋雨一場寒,降溫了,多喝熱湯更暖心。

圍着暖爐,嗅着茶香。

再手捧一杯暖暖的茶。

茶湯還未飲下喉,心裡早已暖洋洋,太惬意了!

周末到了,一位上海的茶友姐姐,分享她的煮茶經驗。

“煮上一壺茶,茶水數量特别多,不想繼續讓茶湯放在爐子上加熱,就怕煮濃,每次我都是煮好一壺後,灌入保溫杯慢慢喝……”

照這麼做,倒也可行。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2

進入深秋後,有了保溫杯的幫忙,随時都能喝到熱茶。

伏案工作半天後,擰開來喝,享受片刻放松,也是舒适無比的體驗。

不過,比起保溫杯,秋冬季在保溫熱茶時,還有這樣的神器可供借鑒。

即,保溫杯墊。

将煮出來的老白茶倒入大杯裡,放在保溫杯墊上加熱。

熱茶溫度時時恒定在50-60℃之間。

不冷不燙,溫度适宜,再妙不過。

其實煮老白茶喝,茶具配套也是一門學問。

為了兼顧實用與優雅,煮茶之前的準備工作,可不是簡單的壺 爐那麼簡單。

這4點茶具細節,提前準備才能有備無患。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3

《2》

一、爐子。

煮茶喝,少不了熱源裝置。

前段時間,有茶友提到,能不能用焖燒壺煮茶?

不妥,悶茶和煮茶有着本質區别。

所謂的焖燒壺,本質不過是保溫性能出色的大号保溫杯。

裝入沸水後,擰上蓋子,能實現良好的保溫效果。

但用焖燒壺去“焖”茶,沒有任何外來熱源幫助,茶湯不會煮沸,口感風味差了一大截。

像煮小米粥。

用砂鍋去煮,遠比焖燒壺焖上一碗,米粒煮得更軟爛綿軟。

為了煮好一壺茶,加熱工具不可或缺。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4

而提到煮茶爐,有不少可選項。

比如,炭爐、風爐、氣爐、煤爐、電陶爐。

現代生活裡,用電陶爐更簡單、方便、安全。

使用前,将爐面擦幹淨,确保幹燥潔淨。

若有殘留水滴,開啟加熱後,會發出刺耳的刺啦刺啦聲音。

不但影響煮茶的美好意境,對爐子本身也是一種損耗。

至于炭爐、氣爐等,室内使用多有不便,要注意通風。

北方的秋冬季,供暖開啟後,密閉空間内不适合使用。

炭爐煮茶,更适宜放在戶外。

坐在院子裡,圍着暖爐,一邊煮茶,一邊閑話家常,再好不過。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5

《3》

二、煮茶壺。

市面上的煮茶壺,材質選擇五花八門。

鐵壺、銅壺、玻璃壺、粗陶壺,以及“爐與壺二合一”的養生壺,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直接煮茶喝,不推薦用金屬壺。

鐵壺、銅壺,甚至再貴一些的銀壺等,一概不做推薦。

怕的是,金屬元素與茶味物質發生結合,從而影響茶湯風味。

導緻湯色暗沉,香氣變淡,茶味爽口程度下降,反而得不償失。

更何況,選金屬壺時,若非大牌出品,還得擔心金屬用料不純。

從省事角度看,不如選玻璃壺好。

耐高溫的玻璃壺,材質透明,煮茶過程方便觀察壺内情況。

日常保養時,也不存在任何生鏽狀況。

使用過後,及時清洗,即可解決茶垢茶漬的影響。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6

其次,市面上的玻璃壺,入手成本并不高。

新手茶客嘗試煮茶時,從玻璃壺開始入手,再好不過。

至于粗陶壺和養生壺,情況比較特殊。

粗陶壺的優點是古香古色,能調節湯感,讓茶水略顯柔和。

但前提是選對品質。

不然沒有經曆上釉,内在存在不少粗糙毛孔的粗陶壺,煮茶時會吸附茶香,反而會幹擾茶湯原味。

考慮到這點,選粗陶壺煮茶,要具備一定經驗,更适合老茶客操作。

而養生壺的功能齊全,簡單方便,摁下特定功能鍵後,會自動開始加熱。

但缺點是,按照特定程度煮15分鐘、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養生壺,靈活性有限,容易将茶湯煮濃,不利于茶味層次表達。

為了煮出更美妙的風味,“電陶爐 玻璃壺”這組經典煮茶拍檔,更适合廣大茶客。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7

《4》

三、大容量公道杯。

泡茶也好,煮茶也罷,公道杯必不可少。

之前在介紹茶具時,有茶友提出了心中困惑。

“為什麼現在的玻璃公道杯都流行沒把手的?不怕拿起來燙手嗎?”

從經驗看,把手有無,與燙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無把手的公道杯,外形線條更流暢、簡潔、美觀。

用蓋碗泡茶時,倒出一沖茶湯進入公道杯後,大約1/3滿為宜。

拿起公道杯分茶時,單手握在杯子上方,并不會感到燙手。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8

不過煮茶喝,情況略有不同。

一壺茶的茶水數量遠比一沖茶湯來得多。

将煮出來的滾燙熱茶,倒入公道杯,待适當晾涼後再分湯飲用。

這時,建議選容量大一些的杯子。

大容量的公道杯,有容乃大,不必擔心放不下。

盛出滿滿一大杯熱茶後,可以分入茶杯内,小口慢慢細品。

也可參考開篇的做法,備一個保溫杯墊。

即便對着電腦工作,旁邊也能時刻備上一杯暖心熱茶!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9

《5》

四、克秤、茶則、茶夾等,輔助投茶。

之前看到這樣的讨論。

“茶則有什麼用,反正都是要用手抓茶,幹嘛不直接放進茶具裡面沖泡,不是更省事?”

這樣想,略顯偏頗。

“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茶則是侍茶過程中傳遞幹茶的工具。

煮茶時,提前将所需的茶葉,準備在茶則上。

不然,等到壺内的清水加熱冒泡後,再打開茶葉罐,慢條斯理投茶。

揭開壺蓋的瞬間,一團熱霧湧出,裡面裹挾着大量水蒸氣,溫度很高。

若是慢悠悠地抓起茶葉後,再投入壺内,手部會被熏燙、熏傷。

這時,用上茶則輔助投茶,更加方便!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10

揭蓋之後,将幹茶快速投入,動作更幹淨利落。

為确保投茶精準,建議茶桌上備用一把克秤。

精準投茶,才能減少浪費。

投茶少了,茶味偏淡。

投茶多了,茶味太濃,也不好喝。

精準稱重,不濃不淡,茶水比例适中,煮出來的茶湯風味更贊!

另外,直接煮幹茶,用茶則提前備茶很有必要。

若是煮泡開的葉底,情況則不同。

比如,蓋碗内的老壽眉餅泡過6、7次左右後,打算嘗試煮茶,此時可以将葉底撥入壺内。

撥茶入壺時,用上茶夾等小工具輔助。

将全部葉底撥入壺内,再去開火,煮茶過程會更順暢。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11

《6》

有儀式感地喝茶,工具一定要準備齊全。

煮茶喝,除了煮茶壺、煮茶爐等“大件”茶具外,還有不少零碎細節。

比如,茶巾、杯墊、壺承、茶盂等。

茶巾,用于擦拭茶桌。

一旦出現灑落的茶水污漬,要及時擦幹淨。

每次喝茶結束,收拾茶桌時,茶巾要及時晾幹。

定期清洗,更加衛生。

茶盂,喝不下的殘茶,可以倒入其中。

和“水沖水流”的濕泡茶盤不同,幹泡茶桌要保持桌面幹爽,不能随意将茶水倒在桌面。

殘茶廢水,要麼倒進地上的茶水桶,要麼倒入桌面上的茶盂,更能确保茶桌簡潔衛生。

茶具最實用(如何有儀式感地煮茶喝)12

至于壺承、杯墊等,它們都是承接工具,作用是“托底”。

将一壺茶煮出來後,溫度還比較高。

這時候,茶壺不能直接放在茶桌上。

要找一個墊子(壺承),再放上茶壺。

不然,容易将桌面燙壞。

尤其名貴的實木紅木茶桌,更需多加注意細節。

杯墊的作用,與此同理。

滾燙熱茶分入杯中後,溫度還比較高。

有了杯墊的幫助,不僅能保護桌面,還方便優雅舉杯。

給客人奉茶,不适合直接觸碰茶杯的杯口,以免留下指紋污漬。

兩手拿着杯墊,雙手遞上,更顯誠意!

更多關于煮茶的知識

煮茶時加陳皮更有味,銀壺銅壺煮茶口感好?這些煮茶誤區你還犯嗎

玻璃煮茶壺、粗陶煮茶壺、鐵壺,誰才是冬季煮老白茶最好的選擇?

大開眼界,從風爐煮茶到電陶爐煮茶,煮好一壺茶,茶具該怎麼選?

煮茶時,幹茶和葉底分别怎麼煮,村姑陳出招了,這樣煮茶好喝百倍

白茶怎麼煮更好喝?村姑陳總結4大煮茶誤區,煮茶一點都不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