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圳市羅湖區中醫院 脊柱骨科 楊洪傑副主任醫師原創
臨床上經常碰到患者的疑問,為什麼自己很注意長期補鈣,骨質疏松的情況改善還是不明顯?
這個問題很普遍,而且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楚,感覺應該把骨質疏松的來龍去脈好好科普一下。
啥是骨質疏松症?骨質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緻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主要和體内性激素水平降低;鈣的攝入量減少;維生素D不足;身體運動量的減少有關。
單純補鈣為何效果不佳?人體骨骼長期處于一種動态平衡狀态,這個動态平衡包括新骨生成和破骨溶解兩個部分。外源性補充的鈣離子和礦物質原料吸收沉積形成新骨,同時骨骼的破骨細胞不斷将骨骼鈣鹽和礦物質溶解。
在青壯年時期,成骨速度和破骨速度相當,人體中鈣含量維持動态平衡,進入老年期(尤其女性進入絕經期),動态平衡被打破,骨骼溶解速度大于骨骼新生重建速度,鈣質大量流失。
因此,隻是單純補鈣而不抑制骨流失和促進骨生成,療效往往不佳。
分為一般治療、基礎藥物治療、 特殊藥物治療。
一般治療:補充營養,多進食富含鈣質的食物(如蝦皮、芝麻醬、紫菜等)、限制食鹽,每天攝入牛奶300毫升,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及碳酸飲料,并适當的負重運動。
基礎藥物治療:鈣劑 維生素D,一般針對輕型患者。成人每日鈣的推薦攝入量為800毫克,維生素D的每日攝入量為400U。補鈣的原則是盡可能通過飲食攝入充足的鈣,飲食中鈣攝入不足時,再給予鈣劑補充。
特殊藥物治療:對于已經确診的骨質疏松症或已經發生過椎體或髋部骨折的患者,建議在基礎藥物治療上聯合抗骨質疏松藥物。
抗骨質疏松藥物按作用機制可分為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其他機制類藥物及中藥制劑。骨折風險評估不高的骨質疏松患者,首選廣譜抗骨質疏松口服藥物治療,代表藥物有阿倫磷酸鈉及其複合制劑。
高骨折風險患者(如多發椎體骨折或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極重度骨質疏松),可考慮使用注射制劑,代表藥物有唑來膦酸、甲狀旁腺素類藥物。
如有新發骨折伴疼痛患者可考慮短期使用降鈣素,降鈣素能明顯緩解骨痛,對骨質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
特别提醒:抗骨質疏松藥物療程需要個性化定制,無論哪一種方案治療都應堅持一年以上,口服雙磷酸鹽治療超過5年,靜脈使用雙磷酸鹽超過3年,應對骨折風險進行重新評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