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孩子常常會無故哭鬧,有時候斷斷續續持續幾小時,怎麼哄也哄不好。
但是哭鬧結束之後,吃飯、喝奶、睡眠都基本正常,看起來也不像生病。但是,總是這樣的哭鬧讓大人的确非常焦躁。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很多家長會從各種平台上了解到,孩子可能是「腸絞痛」,或者叫「腸痙攣」。
到底什麼是「腸絞痛」?
其實目前沒有任何檢查可以确診孩子是腸絞痛或者腸痙攣,做B超,拍片子都看不到痙攣的腸道。所以「腸絞痛」是一種排他性診斷。
診斷的方式隻能通過症狀(333原則):
每天無緣由的哭鬧大于3小時,每周哭鬧多于3天,持續3周及以上。
最關鍵的是需要排除其他問題。
比如說饑餓、拉臭這些常見問題後,還要檢查一下孩子的腹股溝、肛門、肚臍這些部位有沒有異常的包塊;同時要注意孩子有沒有發燒;面色有沒有異常;呼吸有沒有急促費力這些情況。如果孩子是哭一陣停幾分鐘,還要警惕腸套疊之類的情況,這些都要及時找醫生看看。
教你識别腸絞痛:
1.陣發性發作。寶寶總是一陣一陣的突然間煩躁、易激惹、大哭;
2.與正常哭鬧相比聲音更響亮、音調更高、音調起伏更大,更可能出現哭不出聲的情況;
3.肢體張力高,哭的很使勁。出現握拳,面部漲紅,腹部肌肉緊張,背拱起,四肢蜷縮等表現;
4.很難哄。這一點也是媽媽們最害怕的,無論媽媽們怎麼安撫,用過各種方法去哄孩子,都沒有用。往往這些情況等寶寶排完大便或者放屁後似乎會緩和一些。
「腸絞痛」怎麼辦?
腸絞痛的原因目前還并不清楚,常常會發生在夜間,多半發生在3個月以内的嬰兒身上,并多見于易激動、興奮煩躁不安的嬰兒。
目前的研究認為造成腸絞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對母乳或牛奶過敏,或是腸蠕動過快,神經發育不成熟等等,但都沒有找到明确的證據。
對于一部分哺乳的媽媽來說,少吃牛奶、雞蛋、堅果、洋蔥、咖啡、茶等,可能會減輕孩子的症狀。
西甲矽油可以減少腸内氣體,也被一些育兒專家推薦過,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效果有限。
正是因為沒有好辦法,所以很多「小兒推拿」、「包治百病」的診所也打起了主意,對外宣稱能治療腸絞痛。但其實最後大多數都是因為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腸絞痛」不治而愈。
孩子腸絞痛,家長的焦慮更大。天天跑醫院,醫生也不敢掉以輕心。抽了幾管血,内科看完又轉到外科,查不出問題。最後隻能在醫院觀察,孩子不哭了才抱回家。第二天孩子哭鬧,家長又抱來。還要折騰到去多家醫院就診,最後甚至把情緒轉嫁到醫生的身上。還有的醫生會預防性的開一些抗生素給孩子回家吃。
家長心力交瘁,醫生叫苦不叠,孩子也遭受了檢查和治療帶來的痛苦。
DrX說:
腸絞痛本身對孩子的身體沒有什麼影響,孩子4個月以後症狀會逐漸消失。
所以遇到孩子「腸絞痛」,特别是這種經常發生的規律哭鬧,最關鍵的就是家長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減少焦慮,等待疼痛自然消失。
小小「腸絞痛」卻給家長帶來了大大的苦惱。希望看了我的這篇文章,能讓家長心裡有底,孩子少受折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